中國式管理—圓通領導

第六章 圓通的領導風格

首先,必須認清領導比管理更重要,把同人當作人看待,不要存心想要管他。然後,從“一視同仁”逐漸帶出“差別待遇”,公正卻難以公平,使大家在合理的不公平氣氛中,知所奮進,說起來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激勵。

領導要以制度爲基礎,卻抱持“有制度和沒有制度一樣”的心態,既管到制度內的事項,也管好制度外的事宜。

如果在領導上採取差別待遇的心態,對特別有貢獻的同人,特別給予禮遇,在激勵上必能收到相當的效果。

按照工作的表現給予不同的精神待遇,纔是公正、合理的態度。

【也就是說,裏裏外外都一樣的大鍋飯是絕對不能喫的,即使物質條件不允許,也要從精神層面、關注程度上,給予一部分優秀之人以特別照顧與禮遇,就是分出來好中差,這就叫公正而不公平。】


主管最好口頭申明一視同仁,內心則堅守差別待遇。逐漸從實際貢獻的表現,將同人區分爲三層:

最內層屬於核心人物,主管以“沒有你我會死”的心情來加以禮待,給予特殊的照顧;第二層爲“有也好,沒有也好”的一般成員,如果不能再努力,提高貢獻度,只能給予一般的照顧和客氣程度的對待;最外層則爲“快走快好”的待提高部屬,若是不知自省、自律,希望他們另謀出路,不要待在這裏混日子。

主管只要站在公的立場上,確實依據公共目標來考覈,不夾雜私心,公正地區分同人。相信大家會認同這種作風,此爲合理的不公平。

【遇到爛人,表現不要太過激烈,容易滋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能夠不動聲色將其排除出去,纔是正途。】


凝聚共識的唯一途徑,那就是“凡事站在合的立場來分,不要站在分的立場來合”。

我們勸合不勸分,並不是否定“分”的存在,而是“能合即合,實在不能合再分”,分合之中有輕重、先後的區別。

多數人不屬於道義的結合,僅僅是“樹大好遮陰”“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過客,能待多久就算多久,按所依附的大樹有多少福廕而決定。

中國人每聽到一句話,大多會關心地詢問:“誰說的?”證明中國人“依據這一句話是誰說的,來判斷它的正確與否”。


中國人凝聚共識的第二要件是:要善於造勢,使大家跑不掉,不是用法律、規定、契約來約束大家不要亂跑。

希望中國人“被動”地凝聚共識,實在十分困難。能夠讓中國人“自動”地凝聚共識,才能堅牢可靠,任誰也無法破壞、離間或者銷燬。

怎樣促使員工自動自發地凝聚共識呢?主要原則在於“領導只出題目,不給答案,讓中層管理者去猜題,並且找出合適的答案”。而且中層管理者也要依樣畫葫蘆,把自己找到的答案隱藏起來,鼓勵員工去找答案。


主管人員最需要的修養在於“不明言”。有答案馬上宣示出來,大家覺得被動,於是想盡辦法,要抗拒、改變、否定主管所提示的答案。

高明的主管具備“有答案,卻懂得暫時不要說出來”的修養,只把問題拋出來,看大家如何迴應。

第一,上司給我們面子,主要是促使我們自動講理。

第二,上司不給我們面子,最好不要立即反應,讓上司難堪。

第三,上司不給我們面子,我們冷靜鎮定,不在情緒上做出不良反應,上司依然故我,仍然不給我們面子。


第一,不可以輕視部屬,認爲有權管他,不必客氣。以免引起部屬的不滿,反過來增加領導的困難。上司一定要尊重部屬,也就是看得起部屬,才能引起部屬良好的反應。既然看得起他,就應該顧及部屬的面子。凡事依照“給他面子,促使他自動講理”的法則,由情入理,使部屬愉快地自動自發,彼此都很愉快。

第二,把部屬的情緒穩定下來,應該列爲行事的首要。部屬情緒穩定,通常比較理智地面對事務;若是情緒波動,往往以情緒化來反應,不甚合理。主管的最大能耐,應該是以自己的穩定情緒來穩定部屬的情緒,而不是部屬原本情緒穩定,卻搞得他們很不安寧。凡事先緩後急,總比欲速則不達來得好。千萬不可以急躁,弄得大家的情緒十分不穩定。

【雖然現實中也是這麼做的,但確實感覺到如此領導自我剋制、小心翼翼,需要各種照顧部屬情緒,確實難做得一件快意事。】

第三,上司給部屬面子的時候,部屬並不一定就能自動講理。因爲人畢竟不完全理性,有時候相當糊塗,並不十分清醒。上司必須一再提示,所以應該發揮耐性,使部屬清醒過來,不可以臉翻得太快,使人產生不敢信賴的感覺,反而不好。法永遠是最後的手段,道德法律畢竟是情非得已才動用的,不宜時常顯現。


最可怕的,則是逐漸養成“只要合法,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不正當態度。因爲“合法”並不一定“憑良心”,而憑良心要比合法重要得多。

查明法的依據,最好把它放在肚子裏,當作腹案。處理事情的時候,不要把法的規定直接說出來。否則大家依法辦理,久而久之,不喜歡動腦筋,只認真查法律條文,辦事的品質必然低落,而組織的風氣也將逐漸敗壞。到那時才後悔,恐怕已經太遲了。

情就是面子。給部屬面子,當然不會引起反感。面子給足了,讓部屬情緒穩定下來,這時候再來講理,比較不至於引起情緒性的反彈。方便得多,也有效得多。

裝作看不見,其實是一種禮貌:給部屬面子,讓他主動過來說明,然後給予合理的處置。既然是一種尊重,就應該表現出相當的寬容性,允許遲到的部屬先把緊要的事情辦妥,再來說明遲到的原因。否則遲到已經不對,再因遲到而耽誤緊要的事情,豈不是罪加一等?

【現實中確實有些事情需要這樣處理,什麼事情都抓出來一一拎清楚,會導致有些問題無法收場,偏離既定目的,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內耗。】


糾正部屬的過錯,也不應該讓部屬難堪,下不了臺。所以由情入理,纔是兼顧的表現:一方面糾正,另一方面顧及部屬的面子。

裝作看不見,並不是打馬虎眼,也不是不追究、不糾正。而是看見了怎麼辦?不理會不行,放任部屬遲到,當然是主管的罪過,況且上級還可能怪罪下來,如何承擔?理會也不行,遲到的部屬情緒不平穩,馬上加以指責,恐怕會惱羞成怒,反而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由情入理,就是先給他面子,穩定他的情緒,是讓部屬自己講理的有效途徑。聰明的部屬,應該明白主管的用意,當主管極力給予面子的時候,趕快頭腦清醒地自動講理,彼此都愉快,而且事情也獲得合理的解決。

通常主管越尊重部屬,給他越多面子,部屬居於互相互相、彼此彼此的交互原則,也會反過來更加尊重主管,顯得心目中的主管很有分量。雙方皆大歡喜,合乎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孟子才提出“居上先施”的法則,希望主管率先向部屬表現有情,充分給予面子,以挽救這些真正有骨氣的君子賢士。主管給部屬面子,沒有人會說是拍馬屁。部屬緊跟着給主管面子,大家會認爲禮尚往來,並不是拍馬屁。於是部屬纔會放心地給主管面子。主管的影響力,在這方面佔有很大的比重,也不必吝於表現。我們常說先禮後兵、柔能克剛以及敬酒不喫喫罰酒等,基本上都是由情入理的延伸,比較容易獲得對方的同情,因而自動講理,更加省時省力又省事。


人生最要緊的,是當下;當下最重要的,是生活;而生活最可靠的,是人情。

給要臉的人面子,不給不要臉的人面子,纔不致使自己也成爲大家看不起的對象。

一點再點,點不醒還要好好開導部屬,對主管而言,當然是仁至義盡。這時候部屬仍然執迷不悟,難怪主管翻臉無情。旁觀的人,不但不覺得主管無情,反而認爲部屬不值得同情。身爲部屬,最好明白由情入理的運作方式,力求合理因應,以免落入大家都不同情的慘境。那時候再表示悔悟,實在有一些太遲,誤人害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