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使小學生願意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一踏進校園,老師就把他的思維套進黑板和識字課本的框框裏,不要讓教室的四堵牆把他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時間一久,兒童對學習就產生了冷漠的態度。

這種情況在很多學校都有發生,老師重知識的傳授,把兒童長時間關在教室裏,採用機械訓練的方法,讓兒童大量地背誦、練習,兒童那渴求知識的火花很快就熄滅了。而我們的老師還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問題,反而是一味地責怪兒童懶惰,說他們學習不認真,老師給兒童過早地貼上了差生的標籤,他們往往就會破罐子破摔,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

如何讓兒童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如何讓他們能夠善於思考?以低年級爲例,帶他們到思維的源泉去旅行,去大自然感受、觀察事物之間的現象與關係,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一年級剛入學的兒童,他們還不熟悉小學的生活,在幼兒園裏,他們是在遊戲活動中度過每一天的,沒有長時間坐在那裏,想走就走,想玩就玩,很自由。到了小學,如果一下讓他們坐幾個小時,孩子們肯定受不了,一下子灌輸很多知識給他們,還要他們寫好,這樣孩子更加受不了,他們會感覺到讀小學太累了,太難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兒童在教室呆的時間不應該超過二個小時,也就是說,上午上完課後,下午就要帶他們到校園裏的草坪上、花壇裏,運動場去觀察,如學校的地理園、草坪裏的木棉花、升旗臺、寬闊的體育運動場,孩子們看見世界,就不會成爲消極的觀察者,而是成爲真理的發現者,由此產生了活的思想。這就是思維課,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思維是從驚奇開始的,兒童對從周圍世界裏以及日後從他本身裏所揭示出來的強烈興趣,是他渴望知識,追求認識真理的志向的源泉。

要讓兒童的知識活起來,就要經常上思維課,要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經常不斷地運用,要培養兒童的學習願望,要讓知識處於運動之中,要讓兒童通過親身體驗認識到,知識能變成他的思維和勞動的工具。我們教給兒童觀察自然,是爲了教會他讀書,把他培養成一個愛鑽研、會思考的孩子。只有當兒童的智力生活是在書籍裏度過的時候,他的學習願望才能確立起來。

在這方面我深有感觸,這學期我在學校成立了學生共讀會,孩子們集中在一起,捧起書本共讀,在知識的海洋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當他們上臺分享他們讀書的感受時,那種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感受是課堂上所見不到的,他們把自己融入了書籍當中,與書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這種沉浸式的閱讀,讓孩子們的生命發生了裂變,書籍成爲了孩子們最豐富的精神食糧。

蘇氏說,真正的教育開始於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開始於兒童對人的道德高尚和偉大的嚮往。兒童在勞動中的自豪感對促進他學習的願望也是很強烈的。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以的勞動成果會感到很自豪。這會在兒童心靈中樹立一種要成爲思考者的願望。沒有由於腦力勞動而激發起來的自豪感,也就沒有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兒童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自豪感,有了自豪感,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就有了渴望學習的願望。這其實就是一種良性教育學循環。做爲一名教師,要善於創造這種良性教育學循環,這種循環會激發兒童的無限學習動力,他們會因此發生積極的轉變。

兒童內心激發出來的自尊感,是一種強大 的教育力量,它能在兒童的內心中激發出新的思考能源。把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激發兒童內心的自豪感,讓他們帶着成就感去學習,強烈的外驅力就會帶動內驅力,兒童就會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