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書籍,慢慢變優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怎樣才能使每一位教師不僅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呢?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段話說得多好啊!教師的閱讀是否豐盈,決定着教育的品質。

前幾天學校召開了行政總結會,大家回過頭來審視了一下自己走過的路,哪些是工作中的曲折、困頓,哪些是因自己的創新而產生的火花,哪些是在合作中誕生的優秀作品。會後,我也在覆盤自己一年來的成長之路。閱讀,是我這一年來堅持在做的事情,閱讀滋養生命,促使我的生命內在覺醒,成長的種子不斷蔓延,生命發生裂變,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堅持

早上六點,我準時起牀,洗涮完畢後,照例打開手機,翻看新網師的文章,新網師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每每讀完,總是熱血沸騰,受益良多。前段時間聽了羅振宇的跨年演講,讓我對得到這個平臺感興趣了。得到裏面的書籍都是廣譜性的,我很喜歡裏面的電子書,今天我聽的是陳春花老師寫的《何以解憂,唯有生長》,我特別喜歡裏面的一句話:“唯有生長,纔可以感知變化,想象未來。唯有生長,才能展示力量,破繭成蝶。唯有生長,不再懦弱,充盈豐盛。”我們對生長的信仰,讓自己體察到生長帶來的真實而具體的感覺,讓我們有能力與周圍的一切共存共生。

在沒有加入新網師之前,我的生活是一地雞毛。日子過得是渾渾噩噩,每天兩點一線,回到宿舍就不想動了,總是用一些心靈雞湯撫慰我空虛的內心。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沒有作爲,有的只是躺平帶來的無聊和鬱悶。有時想坐下來看看書,但浮躁的內心已不允許自己那麼專注,不到十分鐘,就看不下去了,這樣的日子太可怕了。

2021年春,加入了新網師後,我好像掉隊的隊員找到了組織一樣,內心充滿了興奮與激情。每天保持學習的黏性,讓自己沉浸在書本中,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裏。兩年來,遠離了心靈雞湯,親近經典,啃讀經典,與書籍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保持專注,減少無意義的交往,讓生命剛勁昂揚。每天堅持閱讀,與書籍爲伍,生活重新賦予了新的意義。

值班

小年過了以後,年味逐漸濃厚起來了,紅色的國旗、中國結和紅燈籠扮靚各條街道,街上的人流開始多起來了,春節的喜慶氛圍沖淡了疫情帶來的陰霾。今天去學校值班,昔日熱鬧的校園顯得十分寧靜。漫步在校園的林蔭道上,欣賞着周圍的一草一木,耳邊彷彿響起了孩子們在校園裏的嬉戲聲。記得是在三月的時候,校園裏鳥語花香,綠意濃濃。孩子們說想到校園裏去上課,領略春天的魅力。我想也對,孩子們的教室不只是固定在一個地方,大自然也是他們獲取知識的好去處。

我帶孩子們來到草坪裏,草坪綠茵茵的,一朵朵黃色的野菊花開得星星點點,有如一片花海。草坪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樹,木棉樹上開滿了紅通通的花兒,孩子們高興壞了,大家圍着木棉樹來回地轉,有的說:這棵樹真高啊,樹枝向兩邊伸展,高聳入雲呢!有的說:木棉樹上怎麼有那麼多刺啊?這些刺有什麼作用呢?還有的說:樹上有一個個黑色的果殼,殼裏面躺着一朵朵棉絮,就像搖藍裏躺着一個個小寶寶一樣,多麼神奇啊!“孩子們置身於木棉樹下,望着鮮紅的花朵,紛紛有感而發,而且個個嘴裏說出的話是那麼生動,平時在教室裏可沒有這個效果。

我對孩子們說,木棉樹是一種熱帶地區的落葉喬木,木棉花可入藥,有解毒清熱驅寒去溼的功效,剛纔有同學說,樹上的刺有什麼作用?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們興奮地討論開了,有孩子說,可能是天生的吧!生來就是那個樣子。有同學說,不對,按我的猜測,有刺的樹大概是爲了自保吧!動植物都有自保意識,這是一種本能。比如壁虎遇到敵人就會自動斷尾,蜥蜴有變色功能,大象、野豬和犀牛有利爪和獠牙,都是爲了保護自己。這位同學說得多好!他平時在課堂上很少發言,性格也很內向,爲什麼到了大自然裏,看到鮮明、生動的事物就有許多話說呢?這是思維的覺醒!大家互相討論,思維就像開閘的水一樣,傾瀉而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啦!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我越來越覺得大自然對於發展孩子智育的作用是無窮的。帶孩子們到知識的最初源泉——自然界去旅行,探尋事物的因果聯繫,這就是最好的思維課。孩子們最喜歡這樣的課,他們總是在一聲聲的驚歎、驚奇中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祕,從而產生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記憶力。蘇氏的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我還把每週一節的運動課和智力活動結合起來,讓孩子們邊勞動邊觀察邊思考,然後回到教室討論勞動課的收穫,晚上回家寫寫我的勞動日記。不一樣的體驗,讓孩子們收穫了不一樣的感受,真好!

團圓

按客家人的習俗,家家戶戶過春節都要做大肉丸,這幾天正是做肉丸的好日子。我和妻子、兒子一齊動手,我和兒子負責做,妻子負責炸,一個個圓溜溜的肉丸一字排開,圓滾滾的,十分可愛。金黃的肉丸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兒子好奇地問:爲什麼年年要做大肉丸?我拿出一本地方日誌,裏面對客家肉丸的來歷有記載。

據史料記載,自晉朝末年開始不少中原漢人南下遷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後來部分漢人繼續東進福建或南遷廣東等地。爲逃避中原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舉家團圓,永享安樂寧和,特地製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帶有濃厚喜慶色彩的風味美食,那就是圓圓的客家肉丸。

客家人的祖先遷徙到廣東各地的山區,歷盡千辛萬苦,非常珍惜平安、幸福的生活。春節做肉丸的習俗傳承的就是一種團圓、平安和祥和。兒子聽了直呼漲知識了,我說,有什麼不懂的,多看看書,書中什麼都有。兒子點點頭,其實他回來這些天,看到客廳裏那一摞摞的書,我每天在閱讀的樣子,已經耳染目濡了。他也時常會拿起我買的一些書來閱讀,我想,只要有行動,總會有收穫的。

概念學習

週日晚在咖啡館共讀的時候,魏老師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被動的能動性”。他說,一切的學習,都具有“被動的能動性”,當時我對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雖然之前讀過佐滕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但讀得比較粗糙,對一些概念還沒有深入地理解。晚上,我重新拿起《靜悄悄地革命》,對“被動的能動性”這個概念重新溫習,佐滕學說:“被動的能動性”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和學的形態。不管是教也好,學也好,都應該從這種被動的能動性的視角,重新來審視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之間的關係。

從書本上的句子來看,理解起來還是很困難。我求助於百度,百度裏是這樣說的:所謂“能動性”,是說,學習是一種主動行爲,你不想學習,完全可以充耳不聞,閉目不聽。這時候,學習就不會發生。所謂的“被動”,是說,學習同時具有規定性,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跳舞,一方面,你是自由的,能動的。另一方面,你是被規定的,受限制的,這兩方面相互依存,沒有規定與限制,就沒有自由與能動。只有“不逾矩”,才能“從心所欲”,而真正的“從心所欲”,必定是“不逾矩”的。這樣一解讀,我就很清楚了,孔子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就是被動的能動性,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去做事,堅守道德底線。王陽明的致良知的內涵也是如此。在這個物質社會里,各種各樣的誘惑都擺在你面前,如何去保持自己的良知,如何以至善至美的心去對待萬事萬物,這就看你對內心良知的追求有多麼高深了。有些人一生堅守初心,但就在臨近退休的時候沒有守住自己的良知底線,從而走得太遠,忘記了自己爲什麼出發。

一個概念,可以和幾個概念聯繫起來,原來它們都有相通之處。要讀懂一本書,需要十本書來打底,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本繪本叫《小步走路》,內容看似簡單,實則有濃濃的激勵作用,小鴨子不愛走路,走着走着就想停下來歇息,鴨大哥鼓勵小鴨子,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一邊走一邊數,最後就可以達成目標。小鴨子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也不感覺到累了,後來竟然比鴨媽媽和哥哥們都走得快,最先到達河邊。簡單的劇情,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新網師學習的這兩年來,我就如小鴨子一樣,剛開始走着走着,就走不動了,有時候坐下來不想走了,但羣裏學友們的鼓勵,還有看到別人勇猛精進地進步,加上內心渴望上進的心,我就選擇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回首那走過的一串串腳印,是那麼清晰,那麼的有力量,我內心有一股信心在湧動,我一定要到達勝利的彼岸,陪着書籍一起走,我想一定會慢慢變優秀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