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骨骼之美》:動物骨骼的機能美

攝影師善於用鏡頭捕捉和展現事物的感性美,而獸醫懂得動物的機體結構和形態特徵。攝影師和獸醫這兩個看起來八竿子打不着的職業碰撞到一起,捧出了一本由218幅高清攝影作品和16萬字科普解說組成的、讓讀者既享受視覺震撼又得到知識普及的藝術科普書——《

原创 飲食哲學的由繁至簡

古今中外,探索美食新花樣始終是有條件者的一大愛好。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在條件允許範圍內,欣賞世界各地美景、盡享不同風味美食,絕不像古代那樣遙不可及。在飽腹的基礎上,更追求味蕾的極致享受以及食材新鮮和營養均衡,既要好喫又要健康,這可以說是當代

原创 《迴歸,還是出發》:人文精神是藝術家的第二生命

《迴歸,還是出發》是高爾泰修訂再版的文學與藝術評論文集,收錄了二十一篇文藝作品評論、人文和藝術問題探討等文章,文中充滿了高先生對現實問題的深切關注以及對文學創作、文學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見解。高爾泰注重人文精神的價值,強調文學作品對人的關懷。

原创 《阿Q的祖宗》:讓歷史活起來的讀史隨筆

《阿Q的祖宗》是李喬的一本雜文集,收錄了他博覽雜史的隨筆。作者李喬在自序中直言自己對史學的大課題敬而遠之,喜好雜史,“喜歡讀也喜歡寫能讓歷史活起來的讀史隨筆”。這本文集正如他所言,都聚焦在零散的歷史細節,多數用較短的篇幅談一個小問題,就像茶

原创 《藝術的覺醒》:高爾泰對異化問題的哲學解析

高爾泰的《藝術的覺醒》,主要是他關於異化問題的哲學文章合集。這本書單看標題原以爲以藝術內容爲主,看了目錄的文章標題才知道重點是對異化問題的討論。這些文章多數創作發表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如今經再次修訂結集出版,讀來仍然很有啓發。那什麼是異化

原创 《美是自由的象徵》:高爾泰的美學思考

《美是自由的象徵》是高爾泰關於美學的文章合集,收錄了作者於上個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撰寫的相關文章,內容偏重於接近哲學層面的美學理論的闡述,沒有任何對具體流派、作品的解析和鑑賞。也正因爲全書都是理論闡述,內容都很抽象,所以閱讀理解起來很費勁,一

原创 “反薩長史觀”的幕末史

半藤一利的《幕末史》是“反薩長史觀”的幕末史。在這本三百多頁的書裏講完亂成一鍋粥的幕末不容易。佩裏來航的外來刺激激起了幕末時期的曲折動盪,“開國”或“攘夷”的爭執、天皇與幕府的爭權,再加上其各個層面的複雜矛盾,多股力量糾纏在一起互相撕扯,國

原创 楊憲益《文學漫識》:從細節處看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

《文學漫識》是翻譯家、文化史學者楊憲益先生的文學隨筆集,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論歐洲文學”,主要分析介紹古希臘、古羅馬、英國等時期的歐洲經典文學作品和作者;第二部分“論中國文學”,包括對一些作品進行的考證、解析,還從許多小故事中探討中西文學

原创 清初民初紐約唐人街華人堂口間的四次堂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港臺影視圈曾湧現過一批黑幫犯罪題材的經典作品,反映了這些社團的罪惡行爲、生存狀態以及生存法則,劇情中涉及國外的,常常會提到唐人街華人黑幫。這些作品雖然通過虛構、誇張、戲劇化的手法創作而成,但也基於一定的真實背景資料。清朝

原创 《旗人風華》:老北京旗人風俗全紀錄

《旗人風華》是一本詳細介紹老北京旗人風俗的作品,由正白旗滿人羅信耀的英文版作品《小吳歷險記——一個北京人的生命週期》回譯而成。“小吳歷險記”原本是羅信耀於1939至1940年間發表在英文報紙《北平時事日報》上的連載故事,主要向外國人介紹北京

原创 明代皇室武力類娛樂活動是揚其天威還是勞民傷財?

古代皇室常常舉辦各類娛樂活動,除了宴飲賓客、吟詩作賦這些相對文雅奢華的集會外,還包括許多武力類娛樂活動,比如田獵、馬球、射柳等活動。明代皇室也是如此。這些活動在娛樂享受之餘,是否有更多意義?這是美國曆史教授魯大維在《神武軍容耀天威》中討論的

原创 在歷史語境下不斷摸索的中國當代文學

《中國文學1949——1989》是洪子誠先生的《中國當代文學概說》修訂版的再版,是由洪子誠在日本東京大學講授“中國當代文學”課的講稿整理而成。由於原課程主要面向對這部分內容瞭解不多的學生,僅簡略又較完整地介紹了1949到1989這四十年中國

原创 生動鮮活的北京話詞彙

《北京話語彙》是掌故大家、民俗學家金受申整理的一部北京方言語彙詞典,共收錄了大約1300多條的北京話詞語。書中按拼音順序排序,方便查閱,併爲詞語做了解釋並舉例,便於理解和運用。金受申熟悉老北京生活、熟悉老北京民俗掌故,整理出版過《北京的傳說

原创 古代天文曆法知識入門

《中華古歷淺說》是蔣南華先生從他的《中華傳統天文歷術》中遴選出的文章合集,主要包含古代紀年、紀月、紀日的歷法原理和推算方法,以及二十四節氣、北斗星等與曆法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看完這本書,能對我國古代曆法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讓習慣了陽曆的現代

原创 中世紀黑暗之下,理性覺醒的暗流湧動

如今,提到中世紀人們往往自動用黑暗來形容,中世紀的黑暗似乎成爲大衆的固有印象。然而,經歷了近千年的漫長旅程,中世紀真的只有黑暗嗎?宗教籠罩之下的歐洲真的在哲學思想和科學文化上完全停滯不前嗎?主攻中世紀史的德國曆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裏德並不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