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治療耳鳴的16種偏方

治療耳鳴的16種偏方          王傳學       出現耳鳴的話,情況可輕可重,但是最好不要忽視,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耳聾現象。那麼如何治療耳鳴呢?一起來看下推薦的方法。  民間治療耳鳴偏方有很多,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一些民間治療耳鳴

原创 李清照真正的好詞《漁家傲》

  李清照真正的好詞《漁家傲》                  葉嘉瑩       李清照喜歡競爭,而且自命不凡,自以爲傑出。她從小受過很好的教育,如果把她跟朱淑真做一個比較,就會發現李清照真的是有學問,特別是從詩文裏更能夠看出來。李清照

原创 孝敬父母 從我做起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簡析

孝敬父母    從我做起——白居易《燕詩示劉叟》簡析王傳學今天是父親節,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應是這個節日的主題。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詩詞中,有許多感恩父母之愛的詩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就是其中的佳作:樑上有雙

原创 隔牆送過鞦韆影——張先的“影”詩詞賞析

隔牆送過鞦韆影——張先的“影”詩詞賞析        王傳學張先善於用“影”字描寫景物,其詞作中,除了“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墜飛絮無影”這三影外,“隔牆送過鞦韆影”、“無數楊花過無影”、“浮萍破處見山影”

原创 雲破月來花弄影——張先的“三影”詞賞析

雲破月來花弄影——張先的“三影”詞賞析        王傳學張先詞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善於以工巧之筆表現一種朦朧的美。他以善於用“影”字著名。這些“影”字句,往往動中顯靜,以朦朧飄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寧謐的意境。他自己也很得意於《天仙子

原创 桃杏猶解嫁東風——北宋詞人張先情詞賞析

桃杏猶解嫁東風——北宋詞人張先情詞賞析        王傳學北宋詞人張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人稱張安陸,是與歐陽修、晏殊同時代的詞人,也是北宋年壽最高的詞人。他一生官運雖不亨通,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官至尚書都官郎中;卻也沒有太

原创 蘇秦是怎樣成爲文化語碼的?

                                                         蘇秦是怎樣成爲文化語碼的?                                                  

原创 初夏即景 棗花

初夏即景    棗 花        王傳學不與衆花爭春光,初夏方現米花黃。冷落不入豔香譜,花小實多蓋羣芳。

原创 慈親倚堂門 不見萱草花——頌母愛古詩詞賞析(二)

慈親倚堂門  不見萱草花        ——頌母愛古詩詞賞析(二)        王傳學今天是母親節。這個流行於西方的節日,已逐漸被我國人民所接受。熱愛母親,尊敬母親,感恩母親,這種情感在全人類都是相通的。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講究孝道,敬重

原创 莫把傾城比顏色——唐宋女詩人詠牡丹詩詞賞析

莫把傾城比顏色 ——唐宋女詩人詠牡丹詩詞賞析王傳學在唐宋詠牡丹的詩人中,有一些女詩人,她們從自身的身世與獨特的情感出發,將自己的審美感受寄託在牡丹花上,寫出了詠牡丹的佳作。唐代女詩人薛濤的《牡丹》,將牡丹當做自己的熱戀情人,表現了詩人對牡

原创 國色原來不染塵——詠白牡丹古詩詞賞析

國色原來不染塵——詠白牡丹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牡丹花大色豔,被譽爲花中之王。其色多達二、三百種,其中深色牡丹尤爲受人推崇,倍受喜愛。而白牡丹因其色素質冷,則不大受人待見。不過,在吟詠牡丹的古詩詞中,仍有一些詠白牡丹的詩詞,表現了詩人

原创 含香含態醉春暉——詠牡丹古詩詞賞析(五)

含香含態醉春暉         ——詠牡丹古詩詞賞析(五)          王傳學唐宋以後,詠牡丹詩詞有所降溫,不過仍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佳作。元代詩人元好問的《紫牡丹三首》(其一),極寫紫牡丹之美:金粉輕粘蝶翅勻,丹砂濃抹鶴翎新。     

原创 減卻牡丹妖豔色——詠牡丹古詩詞賞析(四)

減卻牡丹妖豔色          ——詠牡丹古詩詞賞析(四)          王傳學風行一時的牡丹玩賞確實爲唐宋經濟文化生活增色不少。不過具有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的詩人們卻從中看到了潛藏的危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新樂府首先觸及到了這一點

原创 頗覺春容屬菜花——詠菜花古詩詞賞析

頗覺春容屬菜花——詠菜花古詩詞賞析王傳學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各種鮮花爭奇鬥豔,吸引着人們欣賞的眼光。而有些花則開得樸實無華,難於引起人們的興趣,菜花就是如此。不過,在古代詩歌中,有些詩人獨具眼光,發現了菜花意象獨特的美,將菜花入詩,寫出了

原创 被誤解的《清明上河圖》

被誤解的《清明上河圖》             曹星原       關於《清明上河圖》有很多誤解,比如很多人以爲“清明”指的是清明節,也有人說“清明”指的是清明盛世,我認爲這些觀點都不對。理解《清明上河圖》有一個關鍵,就是畫面中的“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