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爲簡書伯樂點贊

我入駐簡書社區二年多了,真正在簡書創作的時間也有一年半左右。在簡書中,我寫了十萬多字,從中擇取一些篇目投往報刊雜誌。目前已經在省市級黨委主管的報刊上發表十幾篇文章,也有四篇文章在市縣區級宣傳部、文聯、作家協會主辦的徵文比賽中獲獎,並順利加入

原创 聽渠

老家門口,有一條一尺來寬的小渠緩緩流過,經年不息,看似靜默,細聽有聲。聽渠,就成爲我回家的樂趣之一。每次回到老家,總喜歡在夜色降臨的時候,拿着一張矮矮的靠背椅坐到大門外的灰埕上,最好是燈火照不到的地方,讓身影融入黑色,隱身寂靜,任埕邊的水渠

原创 匠匠匠

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閩南農村的三類匠人很喫香:木匠、竹匠、石匠。當時農村的房子主要是土木結構的,房梁、椽子等需要木匠來做;挑土用的畚箕需要竹匠來編;奠基用的石頭需要石匠來開。還有許多傢俱、日用品需要這些匠人來做。所以,這些匠人因

原创 發表13.《山澗人家》

家鄉山多,山谷多,山澗也多。這些山澗與村莊隔溪相望,站在村口就能見到條條山澗如條條靜脈,由上而下,時隱時現,爲青山增添了一道道幽美的景緻。然而,尤其讓人回味的是,走進山澗,融入山澗的鄉村生活。 牧童與山澗。每當晴天麗日時,牧童們趕牛上山,手

原创 招蜂引蝶的日子

小時候,每到清明前後,總會發現房屋右邊一大片自留地中間搭幾個木架,四周插滿籬笆,圍成一圈。這是媽媽和嬸嬸爲各種瓜族成員搭建施展身手的舞臺,是我們家的瓜園,也是我們辣手摧花、招蜂引蝶的樂園。各種瓜的種子已經種下,清明過後沒幾天,就見到嫩芽從土

原创 山村抗疫

兩束白色燈光在如墨的夜色中悄然綻放。連綿的羣山,深幽的溝壑,白稠的濃霧,灰暗的山路,一輛開着車燈的小轎車停在進村的路口,稀疏的身影散落兩旁,三四個村幹部帶着口罩,正在這兒值班守夜,爲幾個從外面回來的鄉親查驗三碼。只見喬兄拿着體溫器來測量溫度

原创 發表12:《龍眼兄弟》

  一看到窗外碩果累累的龍眼樹,我就想起老家的兩對“龍眼兄弟”。  在我家老房子對面的水美嶺中段有一對“龍眼兄弟”,據說是曾祖父種的,我認識它們時,它們已經有近百年的樹齡。這對不服老的兄弟長得高大魁梧,雄偉壯觀,樹高有二三十米,主幹順溜,沒

原创 烈日熔心

前幾天中午12:25,年過55歲的志願者李老師在班級羣發了一段小視頻,配上一句“或許要過兩點才能喫午飯。”啊!這是怎麼回事呢?打開視頻,只見裏面天空湛藍,烈日當空,位於龍涓鄉內竈村高聳峻峭的鳳山脊背上的鳳山岩廣場上,由警戒繩圍起長長的通道里

原创 樣報

原创 發表9 | | 山澗人家(刪改版)

家鄉山多,山谷多,山澗也多。這些山澗與村莊隔溪相望,站在村口就能見到條條山澗由上而下,時隱時現。然而,讓人回味的是,融入山澗的鄉村生活。每當晴天,牧童們趕牛上山,手裏拿着翠竹的枝條,邊走邊拂去狹道上晶瑩的晨露,掃去白絮般的蛛絲,來到竹林裏。

原创 盛夏流芳

流芳,我的老家。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龍涓鄉竈坪村流芳。這是一個偏居安溪西南一隅的小茶鄉。一個偏僻的小茶鄉,居然想“流芳”?豈不怪哉!其實“流芳”的本名叫“漏倉”。“漏倉”之名源於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南宋末年,奸臣當道,太子趙構在鎮殿大將軍趙升

原创 四嬸帶我捕魚

童年時光如故鄉歡快流動的小溪,而捕魚的片段就如小溪不時激起的浪花,成爲記憶中閃亮的碎片,總在不經意中浮現。每當大雨過後,小溪水漲了,魚蝦又多了。溪水稍稍一退,小溪又熱鬧起來了,不少孩子在大人帶領下拿着工具去捕魚,我看着眼熱,背起魚簍,拿着水

原创 山澗人家

家鄉山多,山谷多,山澗也多。這些山澗與村莊隔溪相望,站在村口就能見到條條山澗如條條靜脈,由上而下,時隱時現,爲青山增添了一道道幽美的景緻。然而,尤其讓人回味的是,走進山谷,融入山澗的鄉村生活。牧童與山澗。每當晴天麗日,牧童們趕牛上山,手裏拿

原创 2020年7月份以來的寫作成績單 徵文獲獎

2020年4月學習散文寫作,2020年7月開始投稿,略有收穫,彙總如下:2020年下半年發稿9篇1.2020.07.14《福建日報》發《那年七月,父親陪我高考》2.2020.09.09《泉州晚報》發《那些桂花飄香的日子》3.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