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體育訓練與教育整合

體育訓練課,結合相關教育整合,我們來看看,是否有能夠讓課堂效果更好的方法。之前見過許多搞體育培訓的教師都是以負面懲罰爲主的,先提出目標,如“你們不好好的練習,會接受什麼樣的懲罰”。如果動作沒有按要求做到位,會罰蹲起、俯臥撐、波比跳等等。這些

原创 我跳出來反對幼兒園園長的三觀

C園長今早分享瞭如下文字今早遇到兩個場景跟大家分享:場景1.送孩子的是一位媽媽和一個姥姥,姥姥追着孩子從出口要進校園,媽媽趕緊制止,說:學校有規定,就要遵守,姥姥說:那孩子想從這進去,也追不上啊,媽媽很生氣,大人怎麼能聽孩子的,要大人幹什麼

原创 學習《方法對了,教育就簡單了》收穫及感受

阿媛閱讀《方法對了,教育就簡單了》摘記文中要點如下。取法乎上 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爲己:提升自己 1  學習 2與人溝通 3應對壓力 學習力(合力)=動力–阻力 學習的四個層次 1不知道我不知道 2知道我不知道 3知道我知道 4不知

原创 樓下的狗狗

樓下的狗狗,每次我遇見他,走過路過他身旁時,心中都會生出無限的憐憫與同情。看到他的狀態,就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狀態,彷彿與他“同病相憐”。其實他的外表可是強大和威武,讓人見了,心中生出幾分膽怯了,還有他不輕易的叫,但是他叫的時候,叫聲震天,聽了

原创 在疼痛中思考

每個人在疼痛和疾病面前,都要低頭。疼痛呀疼痛,我不曾約過你。從來不想要和疼痛約會。但是你還是來了。在你面前,我變得卑微,怯懦,不值得一提。你是那樣的強大,甚至開始懷疑我的生命力。我想我的生命力遠遠不如你。每當你來臨,就在那一剎那,我彷彿看到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十二

1學習內容,感想和體悟 今天我學習了《放下束縛》這本書的“平等交流”這一章。這裏講了真正的平等,還有假象平等、齊頭式的平等 。不平等的交流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如何真正做到平等的交流。真正的平等指的是依照每個人的年齡,成長背景,不同的性別,差異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十一

1學習內容(感想和體悟)今天我學的這一部分的內容是:什麼是大人,什麼是孩子 ?其中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非常好。大人與孩子的區別,而非與歲月的推移有關,關鍵看他們心理與精神的成熟,而是與他們的成長背景,反思能力,先天的悟性、自我覺察與行爲改變成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六

先回答今天的問題,我期待娃第一次收拾廚具就要又快又好,這是不合理的期待,我若因此責罵就更加傷害了。看到娃不如我期待的樣子,我會失望痛苦。如果我放下期待,看到娃的點滴進步會欣喜。① 今天學習的內容(感想、體悟):要改變孩子,除非先改變我們對待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 》讀書筆記及練習七

自己做不到卻用權威壓制孩子去做時,我會感到失望。自己並不快樂。有的時候好像感覺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回到童年,被大人逼迫着做事情 ,那種感覺是委屈,傷心,難過,不被尊重。引起兒時痛苦的回憶。可是我又爲什麼非得逼迫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不覺察,這種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八

通過王二的故事,讓我想到如果我們和王兒有類似的經歷,那麼看這個故事是不是就像看自傳呢 ?如果我們對下一代,就像王二的父親那樣,對他苛刻和冷漠,將來會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如王二這樣麻木又痛苦的人吧?!人這一生最寶貴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我們是因愛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九

① 今天學習的內容(感想、體悟):今天學習到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獨立自主的需要,慶祝與哀傷的需要,遊戲玩耍的需要,生理滋養的需要,心理關懷的需要,精神提升的需要,人與人之間支持以來的需要,整合的需要 。瞭解人的需要是與他人交往的關鍵。如此我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十

① 今天學習的內容(感想、體悟):學習了人發展的八個階段,和親子關係的形態。感覺我家是焦慮型的。放下自己的焦慮,給孩子舒適放鬆的成長環境,肯定他關心他傾聽他,讓他放鬆下來。帶他多做一些讓他感覺良好的事,恢復到自信的狀態,讓他覺得周圍安全又放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 三

① 今天學習的內容(感想、體悟):愛孩子,要有正確方法。不控制不妥協。要求孩子絕對聽話,是要孩子做傀儡。孩子犯錯家長反思自己都做過什麼。不要想着改變孩子的缺點,而是從家長自己入手改變自我,影響孩子去朝好的方向改變。家長犯錯要主動承認並坦誠認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 四

① 今天學習的內容(感想、體悟):做了今天小節後的檢測,我發現自己就是一個暴力分子,我很沮喪,很難過,難道我心中一直藏着暴力的種子嗎 ?清晨醒來,想起我的夢,夢見孩子遲到了,我憤怒至極,暴力相向,掐孩子,扔貓。夢中的感受是如此的憤怒,如此的

原创 學習《放下束縛》讀書筆記及練習 五

提起暴力 ,我們通常想起身體上的懲罰,還有就是感情上的虐待,也不能忽視。例如,責罵,冷淡,鼓勵,恐嚇 。我們如何在思想,行爲上防患於未然?我們對於未成年人應該給予人性關懷,不打罵,不在情緒掌控着孩子。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營養的健康需求,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