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枯燥乏味,別人不愛聽? 沒關係!故事思維幫你來解決

“你這麼喜歡讀書,爲什麼卻很少和我們說說你看過的書呢?”曾經有朋友這樣問我。

其實,在很早以前,看到好書的我都會興致勃勃地同朋友分享,只是結果總是不如意。朋友們的反應很冷淡,就是我自己也覺得很尷尬:明明是超級有趣的內容,被我一講,竟然變得比教科書還枯燥乏味。

久而久之,我不再奢望能夠與人分享讀書的喜悅,開始一個人默默地讀自己的書。

只是,“爲什麼我說話沒有吸引力,被人不愛聽呢?”這個疑問一直紮在心中。

直到最近,讀了世界級故事大師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維》之後,我才恍然大悟:我之所以會把有趣的內容說得乾巴巴的,原因就在於我不會講故事!

Photo by Josh Felise on Unsplash

“真正去經歷,比強調關鍵句有效”。然而不會講故事的我,與人分享的辦法卻是一味的強調關鍵句。

我會把書中對我感觸最大的代表性的關鍵句同朋友分享。那時的我是這樣認爲的:只要把這些乾貨告訴朋友,即使不讀書他們也可以和我一樣get到這本書的精華。

但是,我卻沒有意識到,關鍵句之所以能夠讓我有所觸動,是因爲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了共鳴。

把關鍵句從書中剝離出來,共鳴的土壤就消失了。因而,我的朋友聽到的只是一些讓人摸不着頭腦的隻言片語。

“倘若寄希望於通過列舉事實來影響他人,結果必然勞而無功。不如先講個故事,再把事實加入,即先讓事實具有意義,在分享給他人”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故事才能夠賦予這些關鍵句意義,讓我在與人溝通中贏得關注呢?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維》做出瞭解答。

安妮特·西蒙斯 (AnnetteSimmons)是將故事思維應用在商業領域的先驅。她致力於提高公私領域組織的團隊建設及整體協調水平,曾服務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稅局(IRS)、微軟公司等。

這本《故事思維》是安妮特·西蒙斯的奠基之作,已經在全球暢銷十多年。《故事思維》講述的就是如何通過故事吸引他人的目光,從而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分享出去。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安妮特·西蒙斯介紹了能夠贏得他人關注的六種類型的故事。這六類故事分別是:

我是誰的故事

爲什麼會在這裏的故事

願景的故事

教學的故事

行動價值的故事

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的故事

【初次見面講故事】

安妮特·西蒙斯認爲:在任何人允許你影響他們之前,他們想要知道:你是誰?爲什麼你在這裏?如果你不花時間給這兩個問題積極的答覆,那麼他們會編造他們自己的答案——通常是消極的

這就是說如果你想希望與人進行有效的溝通,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你和他們之間建立一種信任關係。而信任關係的基礎是瞭解。

但是,你不能一見面就對大家說“我是個好人,大家一定要相信我”或者“我是個非常有領導能力的人,聽我的準沒錯!”

即使這些都是真話,也不會有人會相信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產生髮作用,也就是讓人們對你產生懷疑。

畢竟事實無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維繫

所以,給大家講一講“我是誰” 或者“爲什麼會在這裏” 的故事,是一個非常好的介紹自己的方法。

在一家艾滋病患者關懷中心中,有這樣一位志願者。他是一位來自大城市的成功商人。與大家印象中把全部精力都用來賺錢的商人形象不同,這位志願者花費大量時間,爲慈善機構募捐。

在募捐的時候,他總會先講一個死海和加利利海的故事:

死海死氣沉沉,沒有生命存在,但是加利利海卻是生機盎然。兩者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共同點。但其實不是,事實上它們擁有同一個源頭。

相同的源頭,不同的結局。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爲死海只有進水口,沒有出水口,這導致海水中的鹽分不斷上升,從而讓生命從這裏消失。但加利利海不同,海中的水流進又流出,因此一直保持活力。

Photo by Zach Reiner on Unsplash

這位商人通過這個故事,暗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得到財富的同時也應當給予財富。只有這樣才能夠像加利利海那樣充滿生機,否則只進不出的話,只會像死海一般,喪失活力。

事實證明,這個故事是個成功的故事,它爲商人志願者和捐助者之間建立起了有效的溝通途徑,從而爲這家艾滋病患者關懷中心籌集到了大量捐款。

【故事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不但需要讓人們明白要做什麼,還需要讓他們瞭解爲什麼要這樣做。

不過在這之前,你要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 如何誘導人們把你的話聽到心裏去。也就是說,怎麼才能讓你說的話有吸引力?

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講個故事。就像《故事思維》中講到的這個古老的故事:

“真相,直接又冰冷,被村莊裏的每個人拒之門外。她的直白嚇到了人們。

當真相被寓言發現的時候,她又冷又餓,蜷縮在角落裏。寓言可憐她,把她帶回家。在家裏,寓言用故事爲真相裝扮,給予真相溫暖並再次送她出門。

身着故事的外衣,當真相再次敲響村民的家門時,受到熱烈的歡迎,被迎進了村民家。村民們給她烤火併邀請她在他們的桌子邊吃飯。”

讓人畏懼的真相,因爲有了故事的僞裝而受到人們的追捧。

因此,如果想要“授人以漁”,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講個好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願景”的故事,也可以是“教學”的故事,或者是“行動價值”的故事、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的故事。

然而,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故事的力量,就像與朋友分享讀書心得的我一樣,只會乾巴巴的說教,結果自然是徒勞無功。

有個日本商人聽說了一位到日本出差的美國女士的故事:這位女士發現自己被很多日本男士搭訕,甚至這些人還會做出一些輕浮的動作。最終,她發現令自己處於這種尷尬境地的原因是自己佩戴的長耳環,身着的紅色衣服。這種打扮在日本文化中都意味着誘惑。

恰好日本商人的一位女性合作伙伴正計劃來日本,於是他給合作伙伴發了一封郵件,希望能夠幫助她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只是這位日本商人用錯了方法。

Photo by Headway on Unsplash

他從故事中得到啓發,卻轉身把故事扔掉,空留下了一條條的注意事項。於是,他用直白的語言告訴合作伙伴:不要穿紅色的衣服,不要穿緊身衣,不要這個,不要那個……

結果可想而知,雖然是出於好意,但他卻惹怒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如果這個日本商人明白故事的力量,講一講前一位女士的尷尬經歷。那麼,他的告誡不僅不會造成不愉快,而且還會得到合作伙伴的感激。

正如美國作家吉姆·哈里森說過的那樣:答案,在整個故事裏,不在片段裏。

只是,現代科技的日益發展,讓人們越來越多的依賴科學思維。我們想當然的認爲: 現實是理性的,人類也是理性的。在溝通的過程中,只要把科學的結論告知人們,就能夠得到大家的全力支持。

在這種浪潮下,安妮特·西蒙斯通過《故事思維》敲起了警鐘,提醒我們: 現實是主觀的,人類是感性的。人們信奉的也從來都不是正確的科學結論。

要解決人際溝通的難題,科學思維是靠不住的,故事思維纔是王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