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01


昨天一位遠在國外讀大學的表弟在朋友圈裏面,發了一大段長長的文字,還配了一張在國外生活的照片,青澀、陽光。最吸人眼球的是,朋友圈結尾處寫道:“離家後,故鄉再無春秋,只有冬夏,我想家了。”


作爲已經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90後的姐姐,我在下面評論說了一句“真羨慕你們上學的,還有假期,還可以有大量時間回家陪父母。”


越長大,回家的次數越發減少,回家的時間變的越來越不定性。


不由得回想一下自己第一次離家,大概是在讀中學時候,那時候是封閉管理的模式,所以大家情願的、不情願的,最後都一樣,開始了離家在校住宿的生活軌跡。


起初那幾晚幾乎每個宿舍都有人在哭,我是最嚴重的。想爸媽,想我的狗狗,想家裏那熟悉的一切,但哭過後還是要熟悉新的環境,終要學會不任性。


每個星期最期待週末的到來,兩天的假期於我來說很短暫,週五下午回家,週日下午就回校。


多年以後,大學畢業了又準備考取研究生,爲了不分散讀書的精力,專心升學全力以赴,我天天住校,白天全天泡在大學圖書館,一整年都沒有回家,儘管自己真的是非常戀家、想家的人。


直到那個冬天的下午五點,研究生入學考試正式結束,本來學校那邊是沒有高鐵站的,趕去市區的地鐵站距離還太遠,完全可以考慮住一夜後隔天再回家,但我因爲太想家了,還是選擇趕最後一班高鐵回家,到家已是凌晨了。


是的,我迫不及待想回家,多晚都不怕。


還記得那晚,爸爸去出站的門口接我,幫我拉着行李箱,嬉笑打量着我的情緒,沒有變的是我們還是張嘴閉嘴的互懟。走到車旁邊,看到車裏的媽媽,我們對視着,我看到了媽媽眼裏泛着閃閃淚光。媽媽眼睛是紅紅的,我能清楚的讀出她的心聲:想念和惦記。


我亦如此,我也想你們,我的親人,如果可以,真的一輩子都不想離家遠行了。


02


跟家人團聚有多開心,離別就有多傷神。有人說:理想就是離鄉;夢想就是夢鄉。當我們越長大,越不怕離開的時候,父母開始害怕了,他們更掛念我們,他們更擔憂離距離越來越遠的子女了。


曾經的我們無比嚮往着遠方,如今的我們嚮往着遠方,卻也開始猶豫,而當我們選擇了遠方後,想要回頭多看看的時候,更多的卻是身不由己。


時光白駒過隙,我們漸漸成熟了,變成了社會中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可以獨當一面接受人生的洗禮了,爲了實現兒時的夢想,爲了追求更有前途的事業,二十幾歲背上行囊踏上南下的火車。


有一次和一位同事閒聊,瞭解到他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已悄然走了幾個春秋。家,曾是他最不在意,最想遠離的地方,但是當自己孤身一人在外漂泊時,才知那個家是多麼讓人眷戀和嚮往的地方。


第一次在外面租房子,第一次加班到深夜,第一次學會了自己做飯。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中,也曾迷茫過,也曾有過回家發展的衝動。北上廣深的漂流一族多得數不勝數,想必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獨處時,家和親人就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撬開了離鄉人思念的大門。


除了事業和夢想,還有很多女孩踏上了“遠嫁”離家這般車,爲了愛情而遠嫁,嫁的不僅僅是女人的後半輩子,也是一個家庭的後半輩子。


有一位大學同學小晶,她是個南方姑娘,畢業幾年後談了北方的男朋友,兩個人都打算談婚論嫁了,誰知告訴家長後,他們卻堅決反對。雖然她也不想讓爸媽失望,但因爲始終放不下這段感情,還是毅然選擇了遠嫁。


後來,她身爲人妻,當了母親,吵架了受了委屈卻無處可去,才明白在無助的時候,苦的是自己,心疼的卻是遠方的父母。


03


近日,在貼吧裏看到一個很熱門的討論話題:離家的少年,你在什麼時候最想家?


@阿甲:大學畢業一年,自己找了份不好不壞的工作,經常下班還要加班。有一次感冒得很嚴重,偏桃體發炎。晚上和我爸打電話,知道我的情況他很心疼地說;“你都這樣了就別加班了,明天去醫院看看,是不是沒錢了,我明天打給你,你呀從小就好強,什麼事都自己忍着,要不我來看你吧……那一刻我哭了,真的好想家,好想爸爸(我單親家庭)。


@阿乙:那時候在外地上班,第一次談戀愛不懂得識別愛情的真假,被渣男傷害得完無體膚,那一天自己哭紅了眼睛,哭幹了眼淚,卻得不到他的一句關心,只有爸爸媽媽從第一句話裏就知道我的情緒,永遠忘不了媽媽在電話裏的那句話:想家就回來吧,爸爸媽媽一直都在的。


@阿丙:獨自一個人第一次在工作的大城市過年的時候特別想家,大街小巷冷冷清清,寒風瑟瑟,一人提着小菜回到住的地方,躺在牀上看着天花板想家,眼淚止不住的流……


@阿丁:工作中第一次被客戶和領導罵,又遇到下雨的倒黴日子裏,回到住的地方的時候,特別想家。望着繁華的城市,熱鬧的人羣,而自己身心疲憊,與周圍的一切彷彿都格格不入……


前些日子,網絡上有篇熱傳的文章,叫《我們還能陪父母多少年》。


文中提到:一年中,只有過年七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個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原來,我們擁有父母的時間,竟然那麼那麼短,那麼短。


因此,無論我們此刻身在何方,都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都要多回頭去看看那根的地方,因爲那裏是永遠不會拒絕你的地方,因爲那裏的人無時無刻都在關心着你。


每一次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都是成長旅程的一部分,我們在成長,離家的距離也在不斷變遠,假期從週末變到冬夏,最後索性連固定的冬夏也沒有了。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就是因爲父母終有一天會離我們遠去,失去他們的陪伴,我們方知什麼叫孤獨。正如我們常說的,有父母在的地方纔是家,有了父母,人生尚有來處;沒了父母,人生只剩歸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