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容易被“乾貨”欺騙的人


01


前兩天有一位好友趴在我耳邊說:


“小牛君,我覺得你應該轉換一個寫作角度,別總是盯着青春勵志情感的故事散文,你看看那誰哦,一樣的90後,人家寫的《乾貨!教你如何成爲優秀的作家》幾天時間被各大自媒體轉發,火的一塌糊塗,知道爲啥不?”


“爲啥?”他問的我滿臉疑惑。


“看標題最前面!乾貨,你得找個領域寫點經驗,給別人傳授乾貨知識!”


我明白朋友這是出於好意,此話本身絕對沒什麼錯誤。寫作這件事是要給自己定下一個特定的領域,然後由淺入深發掘自己的強項,經過漫長的訓練慢慢磨出寫作的本事,提升經驗,絕無他法。


抱着莫名的崇拜和好奇,我立馬去翻來剛剛朋友指出的這篇所謂的100000+文章看了看。


我不妨坦言,裏面那些條條框框被叫做“乾貨”的東西多數是脫離實際、沉迷包裝,浮誇成性的空洞又教條的內容,唯一的幾個亮點,還是取自百家之言、自行雜糅的句子,絲毫不見真正的"乾貨"。


“乾貨” 之所以受人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對我們的某項技能有實際的促進作用,有指導性和借鑑性,但是現在,恐怕有些人要把這詞換成“泔貨”了。


話說回來,通常情況下,真正的作家,怎麼會叫囂着去教別人怎樣成爲作家呢?


讀了很多名人作家的採訪和自傳,我發覺他們多數人都不認爲自己很特殊,他們筆下生花,只求訴諸內心最真實、最渴求表達的情感。


說到底,因爲他們謙卑,他們突破了“本我”和“自我”的束縛,已經擺脫人間煙火的諸多躁動而上升至“超我”的境界了。


又或者,人家真的很忙,哪有那閒情逸致的時間教別人成爲作家。


王小波說過一句特別可愛的話,我記憶猶新:


“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在這方面我也沒什麼具體的建議,幹什麼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寫小說,這是和我搶飯碗。”


一個剛剛出道的口水文作者,一時藉着互聯網傳播的力量給自己添磚加瓦,就天真地自詡作家,擡高姿態口口聲聲地自稱文章是乾貨,冒出頭來教人寫作?


這是不是有點像一個小學沒畢業的人去教小升初的班級,沒考過大學的人去做高三畢業班代課教師一樣,不切實際、荒誕不經。


沒什麼含金量的內容就可以輕輕鬆鬆通過“乾貨”兩個字博人眼球,使人們眼前一亮。


各位,當你們看到下面的標題都是什麼感覺?


“你不得不看的XX推廣聖經”

“100個提高XX的方法”

“掌握這5點你就篇篇10w+了”

“我是怎樣用5000塊錢運營出100萬粉絲的”


好吧,小夥伴們慢慢見得多了,懂得識別了,心裏想着再見吧,那些自詡乾貨的標題黨!


02


話別說太早,有時候我們自認爲的理性往往是片面的,事實上,很多人已經沉溺在尋求乾貨的漩渦裏不好自拔了,只是未曾意識到。


沒錯,我們總是不經意間中了“乾貨”的毒,卻有所不知。


讀書永遠是人類不朽的話題,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好忙啊,忙的沒時間閱讀,儘管明知道閱讀可以撫慰焦躁不安的精神,填充空白虛無的靈魂。


想要在短時間讀大量的書?有辦法,讀“乾貨”啊!


沒錯,人家就是成功抓取我們這一顆焦躁又渴望軟化內在的心,纔給我們出版精美的濃縮版讀物。


濃縮書是什麼?那是把名家動輒幾十萬字乃止幾百萬字的鉅著濃縮成一個薄如蟬翼的小冊子,美其名曰:乾貨濃縮版,它們把自認爲的精髓用幾頁紙的內容講通了,給讀者簡短濃縮的故事概要。


那些急於求成的人認爲只需要看看簡裝書,或者索性聽聽各種app裏面的個人講書。淺嘗輒止就足夠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了,既顯得博學多才,又能短時間速成,何樂而不爲?


如果真的喜歡乾貨,那麼托爾斯泰大師的《安娜卡列尼娜》只是講了一個追求真愛和自由的女人在時代不允許的情況下一籌莫展而臥軌自殺的過程;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說了一個靈與肉是否能和諧統一的哲學故事;


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就是敘述了兒子把父親殺害的陰謀之事。


那些只讀濃縮版“乾貨”的人,Ta只知道安娜出軌不忠,卻忽略了詳盡的時代背景和現實中生活對她的無形打壓;


Ta只知道特蕾莎是個傻傻付出渴望愛人獨寵,卻不知她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如何;


Ta只知道白夜行的兒子殺了老子,卻不懂這個兒子爲何要毒殺老子,還有陰謀詭計背後更深層次的人性寫實。


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說起任意的一本享有美譽的大作,Ta都熟悉無比,幾句話把書講解的精短簡潔,然而呢,作者一字一句勾勒書中主人公的飽滿性格、細緻的神態心理描寫,令人心驚肉跳的場景全都一無所知。


一心求快的“乾貨”閱讀,讓我們的靈魂變得越來越枯燥了,變成了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的白癡,一點都不柔軟,一點都不可愛。


的確,幫我們節省時間的工具很多,有人給我們讀書,有人給我們講電影梗概,有人幫我們取餐,我們剩下了好多的時間,不必事事疲於奔波。


然後呢?我們去刷個微博,去劃劃朋友圈,去看看美女小姐姐直播,瞧個10秒視頻笑的像個傻子,讀個熱聞圍觀打打call,事事刪繁就簡省下時間的我們,究竟在幹什麼?


03


人性永遠好矛盾,想盡辦法求新求快,讀個書學點技能恨不得幾分鐘就擼完一本,把剩下了都時間用在無聊的事情上,多尷尬。


有些事情還是要明白的,就別慌慌張張一心求“乾貨”了,正是因爲懶惰纔會如此避重就輕的。


要知道即便我們看遍了千千萬萬的圖紙不去工地也做不了建築師;即便會背誦智者數以萬計的哲學如若不接地氣過活大半生,也成不了真正的哲學家……


誠然,真正的“乾貨”讓人學習到很多可貴的方法論和經驗,但說到底,“乾貨”文章不過是一篇稿件,它的意義與價值在於給讀者借鑑與啓發,而不是“乾貨”在手便成功在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乾貨看似靈丹妙藥,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別人的乾貨可能會是你的災禍,任何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必定有它獨特的產生背景。


天下之大,背景迥異,一個看似坦蕩的通路,怎會把所有人引向羅馬呢?被幹貨毀掉的,很有可能是人獨立思考的能力。


案例法、工具法、數據法等手段從講故事到有理有據進行垂直滲透,再加上意見領袖的精神吸附,我們開始被幹貨綁架。


如果仔細斟酌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缺的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連最基礎的“爲什麼做”和“做什麼”都沒想明白。


歸根結底,這世上最好的乾貨就是邏輯清晰的理論結合我們親自實踐的內容,形式從來都無關緊要。乾貨是一種外力,真正決定人走多遠的,一定是發乎於心的主動思考和親自實踐。


因此,別整天高喊“乾貨“的重要性了,即便它價值連城,也不過就是某個領域入門的環節,如何把它變成適合我們的量身之教材,將它無聲地浸泡在思想體系裏面,纔是我們進一步需要思考的範疇。


畢竟在乾貨滿天飛的時代,能不能消化和有效吸收就是見仁見智的個人問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