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都很難成爲作家,爲什麼還要寫作?


01


是不是,每個人都曾懷有一個成爲作家的夢?


每當我們翻出陳舊泛黃的日記本,掏出佈滿灰塵變成壓箱底的中學作文,往往會在腦中涌現出無數的回憶。


那些勇敢無畏的歲月,那些以夢爲馬的日子,那些伴隨着愛恨情仇的大俠夢,那些永葆青春的詩和遠方……一切的過往美好都在這一刻被翻起。


那些純粹的文字,那些有關人生愛情等等的設想,那些灑滿灰塵的、有陳腐氣息的紙張上寫下的一行行字,還有無限的餘溫和熱度,只可惜如今的我們已不是少年。


是啊,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一不小心就忘記了這個渺小而又偉大的夢想。我們長大了,忙着各種自認爲無比重要的事情,也就愈發覺得成爲作家的夢想距離自己越來越遙遠。


更多的時候,我們也會安慰自己,作家不過是人生衆多職業中的其中之一,他們的生活也無異於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並沒什麼出奇出彩,甚至還有點苦逼,又難以熬出頭。


畢竟我們都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爲嚴歌苓,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莫言一樣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天賦異稟屬於少數人,多數的我們終究是凡人之一,成爲作家更是難上加上。


然而,道理雖然顯而易見,可未來這事,誰又能說得準呢?否則怎麼會有“萬一”這個詞?萬一你就是那個“萬一”呢?


很喜歡李宗盛在《山丘》中的一句歌詞——說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僥倖匯成河。


如果寫作這個充滿衝勁兒的幼苗,真的一直潛伏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那就索性撿起來,悉心呵護繼續灌溉下去吧,何必一腳踩死,滅了少年時期那渴求的念想呢?


02


大多數的我們,一輩子很難成爲一名作家,爲什麼還要寫作?


對此,我曾經問過很多酷愛寫作的好友,他們的回答也很坦誠。


有人說寫作是爲了表達自我;有人說寫作是爲了迴應世界;有人寫作是爲了逢迎求利;有人寫作是爲了抨擊求爽……


個人聽過最好的回答,就是來自小說家村上春樹在《1973年的彈子球》裏講過的一句話:


“一個人活得久了,總會主動被動接受許多東西,得出許多感慨,這是入口。敏感的心靈就在生活的泥淖裏陷得深些,粗礪的心靈就陷得淺些;悲觀的心靈就得出人生是徒勞的結論,樂觀的心靈總相信我們終會前進。


倘若只有一個入口,各色事物只有涌進而沒有排泄的通道,總有一天大腦會炸掉。所以纔會有傾訴,不能向親近的人傾訴就向陌生人傾訴。這是出口,誰都需要。出口和入口不是雙向的,兩個人不必同時是對方的出口。”


寫作大概就是這麼一個出口,它會讓人不斷豐富和加深自我認知:長於什麼,囿於什麼。


寫下來,白紙黑字,重複的語詞,慣用的句法,都能纖毫畢現。慢慢的,也就學會了自我調動,校驗自己的邏輯能力,以及那些心路的實拍,同時,也對自己的精力狀況越來越熟悉。


寫作作爲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抒發情感,審視自我,評古論今表達對人和事物的看法。文字這種媒介能將個人的思緒承載進去,進而衍生出一種“我思故我在”的踏實和真實。


除此之外,對普通人而言,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寫作正是當下社會抵制浮躁並自我成長的極佳選擇。


置身於喧囂世界之中,人們似乎只有放浪形骸才配得上這樣的時代,但是寫作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一個人去沉思去沉澱,去走向自己真實的內心,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存狀態。


03


不想成爲作家的寫手,不會是一個好的寫手。


有人問,除了作爲表達自我的出口,碼字這事有其他樂趣而言嗎?有啊,寫作是內心驅使,愛好亦是追求。


它和我們愛玩遊戲、愛看動漫、愛逛街沒什麼明顯區別,也沒什麼高低之分,本質上不過讓自己放鬆罷了。


還記得臨近高考模擬的時候,我突發奇想,寫了一篇關於男女情竇初開充滿暗戀之情的作文,題目叫《驚鴻一瞥》,各種華麗的修飾加上暗戀情愫的細緻心理描寫。


作文讓老師很是讚歎,還曾全年級幾百個人複印傳看,那時候我暗自興奮了好久。


後來讀了大學那幾年,始終也沒動筆寫過什麼,直到讀了研一,因爲課外時間比較寬裕,便經常和同學結伴去圖書館度過一天天自由的時光。


那時候十分迷戀三毛、張愛玲、亦舒的小說,也十分崇拜席慕容、畢淑敏、林清玄等大師細膩清新的爛漫文筆。


後來讀的多了,也就順其自然開始寫了,雖然自己寫的不覺得多好,但是每次寫完都覺得內心都很豐盈,渾身自在無比。寫作的初衷,真的不爲別的,就是討個開心罷了。


那時候,每當寫完了一篇,我就會把爸媽和小閨蜜拉過來,聽我感情氾濫地讀一遍後,給出意見,時過境遷,儘管那時候的文筆幼稚不開化,但他們對我卻從始至終都很鼓勵。


尤其是我的媽媽,在她的眼裏,我就是個優秀的小作家,這個足以讓我覺得幸福至極。


從那開始,寫作這件事,成了我一生的執念,哪怕只是自娛自樂。


截至今日,我已經在各大平臺上寫了近百篇情感勵志文,加上正在更新中的小說《我與鬼差》,好說歹說也有幾十萬字了,如果放在整個寫作生涯的話,不過是個零頭而已,持續地去輸出內容,儼然成爲我一種無法自拔的習慣。


長久寫起來,終究是受益匪淺的,這種收穫得益於平時對文字的拿捏和運用的熟練程度。在工作中接觸到文字類工作,也會受到上頭領導的批評和指正,但我相信,這都是磨練文筆的必經之路。


即便成爲作家的夢想最終我也沒有實現,但是寫作的路途,真的漫溢着繁花錦簇和不絕欣喜的。


04


“我之所以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


對於這句話,個人十分贊同。


只要能產生想給誰寫點什麼的心情,對於時下的作者本人便已足夠幸福。通過寫作來審視自己曾做過的事,去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這樣多好!


人的大腦瞬間就有萬千思緒,能即時說出甚至寫出的不足萬一,這些思維活動如流星一般短暫即逝,寫下來無疑是最好的呈現。


在寫作面前人人平等,寫作的大門爲每一個愛好她的人敞開。只要你想寫,隨時都可以動起筆來。


對漫長的寫作回顧過程,也不僅僅是關乎寫作的反思,更是對生活的反思與總結。擅長用文字展現世界觀的人,他們看到的世界相比同齡人,會清晰許多,因爲他們感情細膩入微,飽滿通透。


寫作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它的價值感不在於你非要提筆寫盡萬里河山,永不停歇一氣呵成,也不在於一定超過其他人的文筆。


而是當某天再次回看,能明顯感知到自己曾經文字的稚嫩和粗糙,逐漸超越過去的自己,就是寫作的一種收穫。


一次和網絡文學作家朋友聊天,我問他:“您覺得寫作到底需不需要天分?”


“寫作當然需要天分,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外在事物的敏感與好奇就是創意和天分的表現。也就是說,大多數人是有天分的。”


“那爲什麼有的人能寫,有的人不能寫呢?”


“寫作更需要持之以恆的訓練與反思,除了讀書少詞不達意之外,其實就是缺乏感情,也缺乏對真實感情的表達能力。”


05


寫作這件事,想要有收穫,必須得先付出。


沒錯,寫作的道路上,更多的是一種堅持,只有這種精神的力量才能支撐着作者走到最後。不管怎樣,只要想通了認準了寫作這件事,就堅定地大步走下去吧!


塞爾努達說,有段時間他寫不出東西來,但經歷了很多事,過渡到下一個階段,便是產出了更爲豐富的詩歌。


是啊,不知道寫什麼,那就從你想寫的地方開始寫,從你知道的開始寫。


關於寫作,我們常常關注它的收穫,它的意義,總是好奇自己寫了那麼多字到底能不能成爲作家,可是誰能保證付出一定會有對等的收穫。


司馬遷,身受腐刑卻隱忍發力,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峯之作《紅樓夢》。


老舍說過,“熟才能生巧,寫過一遍,儘管不像樣子,也會帶來不少好處。不斷地寫作纔會逐漸摸到文藝創作的底。字紙簍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裏面扔棄廢稿,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名人的故事足以說明,在沒有取得成功之前,沒有任何收穫之前,必須先要持續不斷地付出,瞭解了這點才能堅持下去而不至於放棄。


內容創作大軍千千萬,多數人也都正處在初級階段。在這個時候,你千萬彆着急更不要跟別人攀比,看到一些大V,動輒百萬粉絲,文章都十萬+起,關注這些只會讓人心急如焚,更加不能靜心寫作。


什麼事情都容易有一個量化的比較,唯獨寫作這件事難以比較,所以,千萬彆着急盲目攀比,要以自己爲衡量標杆。


無論如何別輕易灰心和放棄,要跟自己比,慢慢去死磕去摸索,記得要給自己持續下去的動力。


寫作需要天賦,但更需要強大的信念毅力去堅持。


因此,在寫作的道路上,哪怕或許有90%的人最後果真因某某原因而失敗,你怎麼就篤定自己不會成爲那10%的成功者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