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容易被“干货”欺骗的人


01


前两天有一位好友趴在我耳边说:


“小牛君,我觉得你应该转换一个写作角度,别总是盯着青春励志情感的故事散文,你看看那谁哦,一样的90后,人家写的《干货!教你如何成为优秀的作家》几天时间被各大自媒体转发,火的一塌糊涂,知道为啥不?”


“为啥?”他问的我满脸疑惑。


“看标题最前面!干货,你得找个领域写点经验,给别人传授干货知识!”


我明白朋友这是出于好意,此话本身绝对没什么错误。写作这件事是要给自己定下一个特定的领域,然后由浅入深发掘自己的强项,经过漫长的训练慢慢磨出写作的本事,提升经验,绝无他法。


抱着莫名的崇拜和好奇,我立马去翻来刚刚朋友指出的这篇所谓的100000+文章看了看。


我不妨坦言,里面那些条条框框被叫做“干货”的东西多数是脱离实际、沉迷包装,浮夸成性的空洞又教条的内容,唯一的几个亮点,还是取自百家之言、自行杂糅的句子,丝毫不见真正的"干货"。


“干货” 之所以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对我们的某项技能有实际的促进作用,有指导性和借鉴性,但是现在,恐怕有些人要把这词换成“泔货”了。


话说回来,通常情况下,真正的作家,怎么会叫嚣着去教别人怎样成为作家呢?


读了很多名人作家的采访和自传,我发觉他们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很特殊,他们笔下生花,只求诉诸内心最真实、最渴求表达的情感。


说到底,因为他们谦卑,他们突破了“本我”和“自我”的束缚,已经摆脱人间烟火的诸多躁动而上升至“超我”的境界了。


又或者,人家真的很忙,哪有那闲情逸致的时间教别人成为作家。


王小波说过一句特别可爱的话,我记忆犹新:


“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也没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


一个刚刚出道的口水文作者,一时借着互联网传播的力量给自己添砖加瓦,就天真地自诩作家,擡高姿态口口声声地自称文章是干货,冒出头来教人写作?


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小学没毕业的人去教小升初的班级,没考过大学的人去做高三毕业班代课教师一样,不切实际、荒诞不经。


没什么含金量的内容就可以轻轻松松通过“干货”两个字博人眼球,使人们眼前一亮。


各位,当你们看到下面的标题都是什么感觉?


“你不得不看的XX推广圣经”

“100个提高XX的方法”

“掌握这5点你就篇篇10w+了”

“我是怎样用5000块钱运营出100万粉丝的”


好吧,小伙伴们慢慢见得多了,懂得识别了,心里想着再见吧,那些自诩干货的标题党!


02


话别说太早,有时候我们自认为的理性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很多人已经沉溺在寻求干货的漩涡里不好自拔了,只是未曾意识到。


没错,我们总是不经意间中了“干货”的毒,却有所不知。


读书永远是人类不朽的话题,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好忙啊,忙的没时间阅读,尽管明知道阅读可以抚慰焦躁不安的精神,填充空白虚无的灵魂。


想要在短时间读大量的书?有办法,读“干货”啊!


没错,人家就是成功抓取我们这一颗焦躁又渴望软化内在的心,才给我们出版精美的浓缩版读物。


浓缩书是什么?那是把名家动辄几十万字乃止几百万字的巨著浓缩成一个薄如蝉翼的小册子,美其名曰:干货浓缩版,它们把自认为的精髓用几页纸的内容讲通了,给读者简短浓缩的故事概要。


那些急于求成的人认为只需要看看简装书,或者索性听听各种app里面的个人讲书。浅尝辄止就足够在别人面前侃侃而谈了,既显得博学多才,又能短时间速成,何乐而不为?


如果真的喜欢干货,那么托尔斯泰大师的《安娜卡列尼娜》只是讲了一个追求真爱和自由的女人在时代不允许的情况下一筹莫展而卧轨自杀的过程;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说了一个灵与肉是否能和谐统一的哲学故事;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就是叙述了儿子把父亲杀害的阴谋之事。


那些只读浓缩版“干货”的人,Ta只知道安娜出轨不忠,却忽略了详尽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中生活对她的无形打压;


Ta只知道特蕾莎是个傻傻付出渴望爱人独宠,却不知她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如何;


Ta只知道白夜行的儿子杀了老子,却不懂这个儿子为何要毒杀老子,还有阴谋诡计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写实。


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说起任意的一本享有美誉的大作,Ta都熟悉无比,几句话把书讲解的精短简洁,然而呢,作者一字一句勾勒书中主人公的饱满性格、细致的神态心理描写,令人心惊肉跳的场景全都一无所知。


一心求快的“干货”阅读,让我们的灵魂变得越来越枯燥了,变成了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白痴,一点都不柔软,一点都不可爱。


的确,帮我们节省时间的工具很多,有人给我们读书,有人给我们讲电影梗概,有人帮我们取餐,我们剩下了好多的时间,不必事事疲于奔波。


然后呢?我们去刷个微博,去划划朋友圈,去看看美女小姐姐直播,瞧个10秒视频笑的像个傻子,读个热闻围观打打call,事事删繁就简省下时间的我们,究竟在干什么?


03


人性永远好矛盾,想尽办法求新求快,读个书学点技能恨不得几分钟就撸完一本,把剩下了都时间用在无聊的事情上,多尴尬。


有些事情还是要明白的,就别慌慌张张一心求“干货”了,正是因为懒惰才会如此避重就轻的。


要知道即便我们看遍了千千万万的图纸不去工地也做不了建筑师;即便会背诵智者数以万计的哲学如若不接地气过活大半生,也成不了真正的哲学家……


诚然,真正的“干货”让人学习到很多可贵的方法论和经验,但说到底,“干货”文章不过是一篇稿件,它的意义与价值在于给读者借鉴与启发,而不是“干货”在手便成功在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干货看似灵丹妙药,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别人的干货可能会是你的灾祸,任何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必定有它独特的产生背景。


天下之大,背景迥异,一个看似坦荡的通路,怎会把所有人引向罗马呢?被干货毁掉的,很有可能是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案例法、工具法、数据法等手段从讲故事到有理有据进行垂直渗透,再加上意见领袖的精神吸附,我们开始被干货绑架。


如果仔细斟酌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缺的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连最基础的“为什么做”和“做什么”都没想明白。


归根结底,这世上最好的干货就是逻辑清晰的理论结合我们亲自实践的内容,形式从来都无关紧要。干货是一种外力,真正决定人走多远的,一定是发乎于心的主动思考和亲自实践。


因此,别整天高喊“干货“的重要性了,即便它价值连城,也不过就是某个领域入门的环节,如何把它变成适合我们的量身之教材,将它无声地浸泡在思想体系里面,才是我们进一步需要思考的范畴。


毕竟在干货满天飞的时代,能不能消化和有效吸收就是见仁见智的个人问题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