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名校是企業薪資劃分的標準,讀了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很多企業說學歷不重要,能力才重要。但是他們在招聘的時候往往只接受名校生的簡歷,對於非名校生居然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有些人憤憤不平:說好的不看學歷看能力的麼?趙周平《這樣讀書就對了》一本書裏詳細敘述瞭如何把知識化爲能力,也從另一個方面解釋了爲什麼企業招聘會選擇名校生。

很多人都沒有讀書閱讀的習慣,甚至“讀書無用論”流行。經常聽說我看了很多時間管理、職場升級的書,但是依然沒有什麼長進。

韓寒說“我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很多人把這句話奉若箴言,覺得人生是體驗派,根本沒有統一的方法論。聽過看過那麼多道理,不是還是要爲柴米油鹽發愁嗎?


聽過和做到是兩個概念。

科學研究表明,是否非名校生智力差距並不大。之所以出現分數上的差距原因有很多,讀書不用功,不勤奮,不精進等等,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錯誤。

上學的時候已經看過很多參考書、學習方法論,就連語文作文都有總分總,倒敘插敘等固定套用魔板,但是你爲什麼成績還是不好呢?

看到沒做到。

《這樣讀書就夠了》裏面針對職場中面臨讀不完、沒時間、看不懂的問題提出了標籤學習法。這個方法看似繁瑣生澀,我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會有兩個筆記本:隨堂筆記和錯題本。

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每個類型題都有固定的解讀思路和公式套用規律,學霸會熟練掌握這種出題者的“套路”。

I便籤的功能就是複述和總結。數學題物理題等需要整理類型題,歸納解題方法。而語文題,英語題需要複述,理解出題者意圖。

錯題本則像A1標籤,根據I便籤聯繫以往錯題經驗,整理成錯題本。A2便籤是整理錯題後歸納一條萬能的方法論,以後遇見同樣類型題就不會怕,在各種聯繫和考試中反覆翻閱A2標籤,如此便熟能生巧。

把這個思維放在工作中,名校生經過長期的思維鍛鍊已經對一件工作的主次分得很清晰。加之“萬能方法論”,使其學習能力很強。一件工作能夠快速搶手並熟練。

這個學習方法應用到工作中也是如此。

觀察你身邊工作能力強的同事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筆記”。所謂的工作筆記不是指便利貼上面每天要做的事情,手機裏的備忘錄,而是職場中的工作筆記,裏面記錄成功/失敗的案例,分析成功或者的原因,總結出方法論。

我們公司的銷售人員每人都必須每日填寫個人“客戶登記本”,裏面包括客戶的年齡電話性別職業等基本信息外,還有一項選填的“客戶訪談小結”,大多數人嫌麻煩,覺得有那個寫小結的時間還不如多打兩個回訪電話。

但是我發現同事小周每一頁的小結上面都是密密麻麻,裏面包括分析客戶問題,客戶抗性以及預計解決方案。除此之外,爲了給他的“徒弟”培訓,他還整理了針對客戶不同問題的說辭。例如,對價格有抗性的客戶應該怎麼溝通,怎樣說服客戶在猶豫不定的時候做選擇等等。在和小周聊天的過程中,他經常會對我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某個觀點或者語言讓他覺得耳目一新,他會立刻記下來說“那個XX客戶我就跟他這麼說”。如此反覆理論+實踐,小周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銷售方法論成爲我們公司最優秀的銷售之一。

那麼爲什麼說非名校不如名校生總結學習能力強呢?首先非名校生受周圍環境影響,自制力降低。即使他們發現了能夠高效工作的方法,也缺乏自制能力去反覆實踐。

《這樣讀書就夠了》書中有一個例子:漢迪出生在愛爾蘭的一個牧師家庭。12歲那年,他的朋友爲考入溫徹斯特學院必須學習希臘語,於是就懇求他陪自己學希臘語。他很高興地答應了。沒想到,這決定了他未來10年的學習方向。幾年後,他考入牛津大學哲學系,苦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著作。他經常被哲學老師留的閱讀作業搞得異常沮喪,天天挑燈夜戰卻理不出頭緒。畢業後,他去殼牌石油麪試。面試官一開始有點兒納悶:你一個主修哲學的人來這裏找工作,恐怕不合適。交談過後,面試官決定錄用他,理由是“你的頭腦受過良好訓練,內容倒無關緊要”。

這就是爲什麼企業會選擇名校生的原因:他們的思維受過良好的鍛鍊。

相反非名校生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培訓。除了能力方面的培訓,還有思維和習慣方面。把一個富人家的小孩和窮人家的小孩裝束一樣,只要他們開口說話,幾句話你就可以分清誰是富家小孩,因爲優雅已經成爲一種習慣。而非名校生也是如此,如果你習慣某一思維模式,企業需要花費大量成本去覆蓋你原有思維,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增加了風險和支出。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作者講述的便籤學習法更多地是教會培養“便籤意識”也就是“學習思維”。這樣即使你沒有經歷過名校的思維鍛鍊,仍然會成爲一個良好的學習者,對工作、生活都會有極大幫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