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庚啓|2018-12-04

今天突然有點不知道該寫什麼了,乾脆開啓第一篇古詩欣賞好了。

第一篇我想了一下應該用哪位詩人開篇,最後決定用王維,《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雖然直譯古詩意義不大,但是還是先簡單做個譯文(偷懶摘自百度百科):

空曠的羣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鬆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山居秋暝》作爲千古名篇,我認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極致。之前我有一個網友非常喜歡此詩,尤其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她認爲是古往今來流傳詩句中最有意境的一聯,對此大加稱讚。當然這兩句喜歡的可不止她一個,應該說是公認的千古佳句。詩無達詁,下面我僅僅談一些我自己的淺見。

先說首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是“空”的麼?詩人一開始看到的山是空的,但是後來又看到了“浣女”歸來,顯然山又不是空的。王維在他的另有一首《鹿柴》裏也寫過空山:“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那首詩從頭至尾詩人都只聞人生,不見其人,所以稱其爲“空山”,但是這裏詩人都看到人了,爲什麼還要繼續寫“空山”呢?我認爲這裏的“空”,不是客觀上的不存在,而是一種主觀上的空明。王維被稱爲“詩佛”,故而這一個“空”字,將其理解爲佛學上的“空”,顯然是更加貼切的。這樣一解,“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瞬間就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歡喜之情躍然紙上,即使是學前孩童,也能輕易地從這首聯兩句感受到一種無比暢快的愉悅。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看似簡單的景物描寫,卻極爲不凡。月是明的,明月靜謐,而松柏會隨風而動;泉是清的,清泉流動,而溪石卻靜於其中。明月並非沒有照在泉上,泉水也並非不從松下流過,兩句詩交錯互文,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交融。“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只是看着這兩句詩,頭腦中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現一幅畫面,僅僅十個字,卻擁有難以置信的生動表現力。“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樑肉,崎嶇見王侯。”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清明高尚的境界,是這“空山”的靈魂,也是王維畢生的追求。頷聯這兩句詩之所以被譽爲千古名句,正是因爲其表現生動,立意高遠,境界非凡,更可以看做是對王維本人思想的詮釋。

還有兩句,以及對整首詩的看法,明天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