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庚啓|2018-12-08

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得了“選擇困難症”。這詞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雖然不是什麼正經的診斷標準,但是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這種症狀的特點和嚴重程度。“選擇困難”顧名思義,就是在做選擇的時候會猶豫不定,即使是簡單的二選一也很難做出抉擇。用了“症”字,說明這個現象很普遍,事事都難;也很頻繁,次次都難。

“選擇困難”其實是一個並不怎麼稀奇的事情,畢竟選擇就伴隨着捨得,選擇就會面對風險,在選擇面前保持謹慎,不僅不能說是“病”,應該還算是一種良好的素質。那麼爲什麼會有人稱作“選擇困難症”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身上這種現象已經嚴重到影響到正常生活的地步了。比如我去商店買一包餅乾大概需要3分鐘,而一個有“選擇困難症”的人可能就要花30分鐘甚至更多時間。如果你每做一個選擇就要用別人10倍的時間,你的正常生活當然就會受到影響。用我們診斷的術語來說,就是社會功能未受損,但是效率下降。這種症狀如果歸類的話應該屬於“強迫”,而這種強迫是“苛求完美”帶來的,再往前推就是自卑、缺乏安全感。

其實我覺得這裏面有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存在,這個問題值得說一說。這個信念就是:“如果我選擇正確,那麼我就能獲得幸福,甚至改變命運。”我們如果把這個信念反過來理解,那麼就是:“如果我遭遇了挫折和不幸,那麼肯定是我的選擇除了問題。”我們都知道無論如何人總是會遭遇很多挫折和逆境,試想一下如果你帶着這種信念去看待這些挫折,就肯定會覺得是自己的選擇出了問題結果把自己坑了。碰上的挫折越多,就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選擇,久而久之就變成了選擇困難。

爲什麼現在這種不合理的信念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嚴重了呢?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現在的選擇變多了,一個是每一個選擇之間上下限的差距變大了。舉個栗子,以前你去買餅乾,可能商店裏只有兩種餅乾,一種2塊錢一包,一種2塊2一包,那麼我們有三種選擇:買A,買B,A和B一樣來一包。而現在你去買餅乾,商店裏餅乾有200種,有的仍然是2塊錢一包,有的200塊錢一包,買法有……不會算,大概有幾十萬種吧。這樣一來,人們就會覺得這200種餅乾裏一定有特別好吃的,如果我買到這種特別好吃的餅乾,我就會很幸福,如果買到了非常難吃的,那就是選得不對,是我自己的能力有問題。

因爲選擇太多,讓人相信不可能沒有一條是正確的,既然這樣,正確的路就擺在你面前,再遭遇挫折逆境,那怪不得外界了吧。於是就迫使人把失敗的歸因從外部轉向內部,從不可控轉向可控,最終就轉到了自己的能力上。所以說白了“選擇困難症”就是因爲做了錯誤的歸因。根據韋納歸因理論,把成功與失敗歸因於能力太低,就會降低自身努力行爲的堅持性,體現在這個問題上,就是有些人不再努力地去做出選擇,而是通過接受別人的選擇,把可能失敗的責任轉嫁給做選擇那個人。

其實幸福和選擇又有多大關係呢?選擇又哪有正確與否呢?

“春天在哪裏呀,春天在哪裏?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