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命的意义丨《灰色的悲伤》

毋庸置疑,悲伤是一种颜色,当人体内的黑胆汁过多,身体将被阴霾笼罩,产生泪水和哀歌,痛苦和折磨,烦恼促使情绪阴暗,抑郁使精神沮丧,人生的基调将变成灰色。

由于世事多悲怆,悲伤的情绪自始至终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所以从古到今,悲伤一直是宗教,哲学,心理学,甚至是文学和艺术的核心主题,比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比如 《 梁祝 》 和 《 杜丽娘还魂记 》 ,等。

失望,无助,剜心的疼痛,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生命历程里,悲伤是人生的主题,快乐只是调味剂,片刻的喜悦只是点缀在绿叶里的红花。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难道就是一直被悲伤纠缠,直至终老吗?

丨  探索悲伤来源的意义

既然,悲伤是人生的主题,那么人类的古代先贤们就已经开始寻找和解决悲伤和痛苦的来源及方法。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无论是斯多葛派还是犬儒主义,还是梵蒂冈教会的主论调皆是:” 无所期望,便无所失望。 “

而乔达摩的做法更是激进,用绝食的几近饿死的方法来成就 ” 存在的苦难,来自于没有满足的欲望。 “ 这个主命题。在这一点上,宗教,哲学,佛法,犬儒主义,斯多葛派,难得的观念统一,主论调都是如果人类选择了无期望,那么就不会悲伤。

在这一点上,犹太人的基督教有点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 “ 受难是人类因为冒犯了上帝,而付出的代价。 ” 所以,基督徒都认为,人类应该乖乖听从上帝的指令。

所以,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在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没有抵挡的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开始了人类凄苦的一生。这种痛苦和悲伤分三个步骤:

一:  女人怀孕和分娩的痛苦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痛苦,十级疼痛。

        西方神学说,这是上帝为了给那些不听话,同时经受不住诱惑人的警告和惩罚。( 上帝果然是个暴君 ),当人类离开无欲无求的伊甸园,一旦有了情欲,就是进入一个充满苦难世界的开始。

        就像佛教里说,人类在人世间作恶就会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道理,十分雷同。

二:  萨特和弗洛伊德都将悲伤和痛苦定义成为一种 “ 匮乏感 ” ,比如失去曾经拥有的物品,感情,就像婴儿脱离母体的大声哭泣。

        莎士比亚说: “ 分娩的痛苦 ----- 婴儿惊恐的嚎叫,母亲痛苦的大喊 -----  都是未来人生的序言。 ”

三:  亲密关系的分离

        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便是 “ 欲 ” 的产生,而爱和情感都是一种索取,因为在索取之中有幸福感,那么,失去亲密关系,便会感到绝望,这也是索取不得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失去,会使人感觉到绝望,那么,关于佛教的 “ 无欲的境界 ” ,本身就是无数的失去,那不是应该更痛苦才对? 所以,苦行僧的 “ 修行 ” 本身就是自己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惩罚。

如果是这样,斯图亚特说的是对的,他说 :

“ 佛家思想是一种彻底的唯我论。 ”

而基顿教施舍给人一点恩惠和小幸福作为 “ 上帝给与听话人类的奖赏 ” ,比如 《 马太福音 》 , 《 旧约全书 》 会表达这样一种理念给人类: “ 只有上帝给人类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 这个论调,同样是柏拉图主义的反物质主义倾向,就是远离物欲情欲,将身心完全奉献给上帝。

由此可见,以仁慈著称的基督,是彻头彻尾的独裁者,霸道总裁。

那么,如何正确判断关于佛教,斯多葛,犬儒主义和基督的关于悲伤的论题。

丨  正确解读悲伤

18 世纪的大卫 . 休谟 ,以及作为基督徒本身的 克尔凯格尔 和叔本华为了解决人民大众正在受苦受难时提出完全相反的辩论,尤其是 大卫 . 休谟 直接批判上帝设计论时提出反问:

如果只是减少享乐使其适度,就可以自我保存,那么上帝为什么还有诉诸肉体痛苦?为什么会给人类饥饿,而饥饿感会带来难受和折磨? 又为什么流血受伤不是去处理伤口,就会承受灼烧般的痛苦?

大卫 . 休谟 在 《 自然宗教话录 》 里指出:

一:  这个世界由反复无常的机会和不测驱动,人类对其的选择微乎其微,且不可靠。

二:  我们必须忍受生活的严酷,但人类的精神却又没有强健到足以去抵挡它,人类的性情太过简约,因此所有的努力和劳动都正是繁重的辛苦,让我们真正痛苦的是,作为人类不得不反复的努力工作,来换取卑微的活下去的权利。

三:  大自然带来的不可抗的灾难,比如地震,飓风,洪水和流行病等等,面对这些,作为渺小的人类无力抵抗。或者,最让人类绝望的不是受苦本身,而是无休无止的苦难不见减少。

所以,休谟辩论说:

“ 带给人们悲伤的正是这种客观现象,而不是我们对欲望的追求,不是我们本性中固有的缺陷,不是我们对上帝的威严感恩不够。”

所以,西奥多 . 阿多诺 强烈抨击西方哲学,说哲学家不应该把解决悲伤的可能性投入到虚无缥缈的乌托邦的幻想之中,真正的哲学家和哲学理念应该为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而不是只是讨论和解释,应该像 大卫. 休谟 一样看得到人间疾苦。

而马克思在 《 论费尔巴哈 》 ( 1945 ) 时也指出:

“ 哲学家们只是用各种方法解释这个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它。 ”

即不同情他人的遭遇,也不看重人性中换谬的一面,使人心麻痹,戴着面具生活,永远冷酷客观,才使痛苦的悲伤积累,如果我们能够像大自然一样去表达情绪,去疏导情绪,雨过之后总能天晴,并且见到彩虹。

之所以悲伤痛苦,不过源于人心的冷漠。

丨    解决悲伤

在悲伤和痛苦的进程里,人类借有其他情绪来宣泄它,发明了文字,艺术和音乐。

不同艺术的表达方式用各种其独特的方法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觉醒,使之产生共鸣,或忧伤,或娓娓动人,或欢乐,人们开始情不自禁地伴随着音乐,文字和舞台剧,影视剧将情绪放在一个既定的通道之中,使这种情绪随着或喜悦或忧伤的眼泪流出去,随着喜剧的快乐笑出来,于是,心灵开始达到一种宁静和平衡。

关于悲伤的情绪,无论是忍受还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慢慢尝试学会坦然接纳并转化这一切,心绪的灰色变成纯净的颜色,再由生活折射出七彩的光芒,人生开始变得绚丽多姿。

或者,让我们感觉这种灰暗不如意的生活并不是人生真正的本质,伤和痛可能都是一场恩赐,必定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本能,解开生命里一个又一个 “ 结 ” ,是完成生命的一场馥丽的行程,突破一场又一场的难关,站在山顶,俯览山峦之时,所有的悲伤,都变得渺小,那时候的我们,心灵才足以强大到去面对那些所有的客观现象,比如天灾,比如人祸,比如社会的不公平,都会在我们心灵变得足够强大之时一一消失。

那时候,生命之泉的涌动,将不是一个一如临死的浪人,所有的不如意不过是昨夜一朵小小的黄花离开案卷,而生命,还要继续。

关于生命:期待它,欣赏它,喜爱它,忍不住流泪,忍不住欢笑,就算没有任何人知道你,关怀你,爱你,了解你,扶持你,你也应该懂得,生命里的艰难,人生的孤独,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走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殉葬于对生命的全部热爱,将悲伤的灰色转化为光明,永远不要选择对既定的悲伤念念不忘。

选择水域的浩瀚,不被生活,生命里的悲伤击倒,使人生宽阔。

这样,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悲伤,将会结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