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幸福自己來敲門 ——閱讀《幸福的方法》

第一次接觸積極心理學是在2013年初,因爲單位人事變動,在各種不適應中,有點迷失自己,本着給自己找點事幹的思想,搭上了MOOC快車,聽了英文版芭芭拉的課程,英文版沙哈爾的課程,覺得世界給自己打開了一扇窗。

作爲實用心理學書,在我看來,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是一本幸福實用操作手冊,按照操作手冊來操作,幸福會一步一步來拜會。

一、追求幸福從反思開始

因爲幸福無處不在,學習、工作和生活到處都可以享受幸福。作爲職場人,工作更是每天睜開眼睛就需要考慮的事,甚至是做夢都需要考慮的事情。《幸福的方法》書中每一小節之後都有一個反思,這些反思會讓人更細緻地體會自己的過往,發現自己通往幸福的路。

以第二篇《幸福無處不在》爲例,反思記憶中最好的老師做了什麼來啓發你對學習的興趣,是鼓勵我們走感悟幸福型的生活模式,讓我們在享受心流狀態中感受快樂,展現最好的狀態。對於教師而言,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讓學生感受心流體驗,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這非常契合中國孔子的因材施教。當然,中國的大班教學不太容易實現。但是,對於我們做家長的來說,我們應該想盡辦法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體會到成就感,喜歡學習的過程,而不是虎媽虎爸的混合雙打或者耳提面命。

另一個反思是你是否把工作和學習的體驗看作是一種特權?你是否享受身處其中的感覺?確實,一想到無窮無盡的工作內容,一想到每天壓力山大的工作任務,我們的體會肯定是:幸福真是遙不可及。但是,看到戰亂國家的人們流離失所,每天爲是否能活着而憂心,工作不就是一種無尚的特權嗎?對比那些因爲某些原因不能工作的人,不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才華的人,有一份工作可以安放精力,可以釋放熱情,可以把工作作爲消遣……帶着這種甜美的感覺去工作,工作真的是一種幸福的特權。

二、體會幸福從表達感激開始

因爲種種原因,生活中不如意處十之八九,所以會感覺痛苦,而痛苦是由於我們總是關注結果,關注地位、名利,忘記了過程。表達感激就是關注過程的練習,通過那些讓我們感激的事、感激的人,感激的環境,人慢慢地變得細緻溫和,更多地去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觀察人與自然的關係,更深地去體會現象之外讓人感動之處。因爲感恩,因爲關注生活過程,每天都會有欣喜。發現溫暖越來越多,陽光越來越和煦。曾經的委屈、曾經的不滿、曾經的痛苦逐漸減少,對別人越來越寬容,對環境越來越珍惜,個人感覺越來越幸福。

三、享受幸福從工作的使命感開始

人們對待工作有三種態度:任務、職業或使命感。

如果一個人只是把工作當任務及賺錢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實現,每天去上班是因爲必須去獲取麪包的資本,而不是想去。除了薪水之外,節假日就是所有的期盼。這樣的工作態度,收穫的應該是辛苦、牢騷和無望。把工作作爲職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也會關注事業的發展,比如權力和聲望等。爲了下一個及下下一個升職的機會,工作固然有目標,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忘記了自己工作的初衷,生活就變成了盲目奔波型。對於把工作看成使命的人來說,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薪水和機會固然重要,但是工作讓人感到充實與快樂,在工作中能夠獲取心流體驗,樂於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願意爲之創新,願意接受新的挑戰。

我感謝工作給我提供了一種可能,一種可能通向幸福的路。在這條路上,我且行且珍惜,享受工作提供的特權,享受幸福,期待自然達到感悟幸福型的生活模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