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理性與感性,希望與絕望

昨天慕名去看了號稱開啓「中國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影片當然是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總體來說,感動還是大於缺憾的。特別是在影片結尾的時候,當爲期兩千五百年的「流浪地球計劃」以旁白聲音播出時,能感受到那種與地球不可逆轉的毀滅相抗爭的悲壯,卻又不失希望的光輝。

人類只是地球上的一個普通物種,跟其它物種一樣,有生存,就會有滅絕。沒有一個種羣能夠永生,氣勢磅礴的「拯救地球」計劃,不過是在拯救人類自己罷了。

最讓我意外的情節,是當發動機重啓的計劃失敗、Moss開始執行火種計劃的時候。從理性上來說,這的確是最大可能保存人類的方案,然而從感性上來說,被捨棄的人當然不會接受這個方案,被留下的人也不會接受。當時簽署火種計劃的聯合五常,是得懷着多麼悲壯又周密的心情,才能定下保空間站、捨棄地球的計劃。

類似的情節還出現在「飽和式救援」的橋段上:總共5000臺發動機,卻派出了41萬人運動7萬個火石,這樣才能把重新點燃發動機的可能提到最高。但那些一開始就被當做分母、最後還犧牲了的人們呢?那些歷經千辛萬苦活下來、最後卻被告知自己的努力無用的人們呢?作爲個體,他們感受到的,肯定不是「能讓人類最大限度活下去的概率」吧。

這大概就是科學一直競爭不過迷信的原因吧:只有冷冰冰的數字,沒有一點人文關懷。所以影片裏Moss纔會說,「想要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

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的感性與理性並存,很難說是好還是壞 -- 歷史上因爲不理智所導致的災難太多了。但在電影中,正是因爲有了感性的光輝,地球和人類才得以保存。在「太陽系毀滅」的這種背景設定之下,這一點點的光輝,纔是能夠陪伴人類度過兩千五百年流浪生活的希望。


相關文章:
直視驕陽

前一篇:
如何擁有更多的好運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