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歐·亨利小說(三)


本次閱讀的小說:

《警察與讚美詩》、《汽車等待時》、《鐘擺》、《託賓的手相》、《第三樣配料》、《綠色之門》,共6篇。

忽然覺得,亨利若是去寫懸疑推理小說,一定也是個好手。


1.《警察與讚美詩》

蘇比是個無所事事之人,可能這麼說都有些評價過高了。冬季來臨,他想去監獄避寒,便策劃着做出各種出格的事兒,好讓警察抓他。

可笑的就是,即使他想犯錯誤,但是卻屢屢受阻,無奈,只好還是回自己的家。

最後,蘇比走到了一條通向東區的路上,這裏燈光暗淡,嘈雜不再。他臉朝着麥迪遜廣場,因爲儘管“家”只是那裏的一條長椅,回家的念頭還是根植在他心中。

然而路過一座教堂時,悠揚的曲調讓他開始思考人生,內心的靈魂產生了奇妙的變化。

他對自己陷入的泥沼陡生恐懼,憎惡起這恥辱的生活、卑鄙的慾望、破滅的希望、受損的才能以及自己賴以生存的低下動機。

他終於想要重新做人了……

可就在這時,警察卻抓住了他的胳膊。——島上監禁三個月。

大概是命運給了人們很多次修正的機會,但是要抓住才行啊!

不過蘇比倒還不算很晚,只不過三個月後是否還有這份心境,就難說了。

蘇比也很有個性,文中提到他不願接受慈善,是因爲他感到精神受了屈辱,有時還需要把自己的隱私交代清楚。

深有感觸,從電視上看到的那些慈善晚會什麼的,確實是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點窘迫的表情展現在屏幕面前。如果那些人真是想做好事,做就好了,爲什麼還要大肆宣傳呢?

把被幫助人的隱私或者苦楚揭露出來,也不是被幫助者的本意吧,換位思考,有些被幫助者還是比較在意的。


2.《汽車等待時》

讀到這篇小說,似乎看過這幕場景似的。

一個富家子弟充當一位平民去接近一位看似是富家女的姑娘,謊稱自己是某餐廳的收銀員。姑娘識破後便轉身離去,原來這位普通的姑娘纔是那家餐廳的收銀員。


作者將小夥子的那種,既想接近又有所顧慮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年輕人一個箭步躥過去拾起書來,還給了它的主人,臉上的神情複雜,在公園和公共場合經常能看到——混合着殷勤和希望,又夾雜着對不遠處巡警的忌諱。

少女一方面說:厭倦了那些錢所帶來的種種,珠寶啊、享樂啊……可是當她知道對方是餐廳的收銀員時,又藉口離開了。

在這裏,我們不禁思考——是她接受不了小夥子騙了她,還是因爲其他的?

或者說,她也不過就是坐在此處試探一下那些個富家子弟到底是不是真心?可是爲了什麼呢?

總的來說,整體劇情比較玄妙,又讓人清醒——兩個人都沒有用自己的真實面貌示人,卻又顯得孤傲而不可親近,最後也都是空手而歸。

作者對於男子目送少女離開,甚至消失的樣子,進行了細緻描寫。

這時,他把她的囑咐拋到一邊,毫不猶豫地移動起來,低下身子在公園的樹叢和灌木叢林中輕巧地掠過,始終跟她的路線保持着平行,將她牢牢鎖定在視線之內。

大家都是僞裝着做人吧,也沒有誰信任誰。


3.《託賓的手相》、《第三樣配料》

這兩篇構思有點兒相似,就像之前提到的歐亨利式結尾,如果讓我用一個圖形來形容亨利小說的話,那麼就是最後都能形成閉環。

託賓這篇不多說了,比較幽默。

《第三樣配料》講的是一個被解僱的姑娘海蒂想吃燉牛肉,無奈卻沒有土豆和洋蔥,交談後決定和只有兩個土豆的袖珍畫家共享美味。

袖珍畫家,從上次談生意失敗後也是鬱鬱寡歡。那時她從返回的船上失足掉到海里,被一個帥男子救起來,他承諾儘管不告訴他地址,也一定要找到她。

可是從目前來看,顯然還沒找到,袖珍畫家正是因爲這事難過呢!

看來同病相憐的人,都碰到一塊兒了。


第三樣配料——洋蔥——出現了。

他手上拿着一個洋蔥——一個粉紅的、光滑的、結實的——閃亮的洋蔥,個頭趕得上九毛八的鬧鐘那麼大。

原來還可以用“結實”來形容洋蔥,那這洋蔥可是着實吸引人呢。

年輕人都被海蒂的表情嚇到了,想必海蒂對這突如其來的洋蔥,也是如獲至寶吧。

讀者們,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吧,這究竟是什麼表情呢?

他感到自己似乎正遭到愚弄、怠慢、攻擊、糾纏、扣押、陷害、估價、討債和恫嚇,卻不知道究竟爲了什麼。

推薦看一下這篇小說。

海蒂和年輕人之間的對話很有意思,尤其是把海蒂對洋蔥的覬覦寫得太明顯了。

選取一部分:

“請相信我會跟你去的,” 他明朗地說,“如果我的洋蔥能做我人品的擔保,那麼我十分樂意接受你的邀請。”
“那必須的,但是拿它做配料更是再好不過了,” 海蒂說,“你來,在門外站一會兒,我進去問問我的小女朋友有沒有反對意見。我出來之前你可別拿着那個“推薦信”跑了啊。

在海蒂懷疑地追問和年輕人不厭其煩地回答後,確認了年輕人就是救了袖珍畫家的那個帥小夥,一下子就找到了。

“小兄弟,”她說,“進去吧。你從河裏釣上來的小傻瓜正在裏頭等你呢。進去吧。我給你們三分鐘獨處。土豆還在裏頭等着呢。進去吧,小洋蔥。”

小說行文較輕快,在人物的遭遇上偏低沉,但對於人與人的關係和整體行文風格卻較溫和。

三種食材代表的也是三個人。

情節設計比較巧妙的還有一處,就是一開始年輕人說回家就吃這個洋蔥,沒有別的東西可以配着吃。讓人自然聯想到是因爲個人窘迫。

而後來,再通過海蒂對年輕人的追問,瞭解到年輕人的住處是不囤貨的,再加上感冒,所以只吃洋蔥。

也就推翻了我們對年輕人窘迫的認知和推斷。

作者暗示讀者們要以一個嶄新的高視角來思考小說。但我想說,讀者們已經完全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推進了。

爲什麼說這兩篇小說相似?因爲最後的結尾恰恰就是故事的謎底,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4.《綠色之門》

一位極具冒險精神的鋼琴導購員魯道夫,認定受到命運之手的推動,本應拿了卡片去聽歌劇,結果陰差陽錯地救了一名三天沒吃飯的姑娘。

(作者好像比較喜歡“三天不吃飯”這個標籤,已經有兩篇小說中提到過)


當然這也不算什麼壞事,反倒是他的冒險精神和好奇心是我們現代人應當學習的纔是。

在他看來,自己生命中最有趣的事情很可能就在下個轉角等着呢。

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