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學習手札4】童年經歷構建情緒人格

01

心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做冰山理論。


用冰山理論來看情感,那麼冰山之上,就是意識可以察覺的情感模式,比如你能看到的憤怒啊,喜悅啊、、、、、、冰山下面,就是我們本能運作或內建情緒人格的部分,這是我們自己可能也沒有察覺或無法察覺的,恰恰是這一塊,影響着我們的言行。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你情緒的按鈕,往往會被同一類人、同一類事件觸動,第一時間、第一反應,不假思索地反射出去。

假如你是一個情緒人格很負面的人,你看了或者上了家庭教育的課,決定要接納孩子,要鼓勵他,不要批判判和指責,要怎樣怎樣。可是一回家,看到孩子寫得一塌糊塗的作業;開家長會看到孩子的成績始終落後;或是被老師在電話裏面告知,你家孩子又跟誰誰誰打架了。此時,你還能淡定嗎?多半一如既往,氣急敗壞地指着孩子罵道:“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你看看人家的孩子!……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如果知識的學習跟你原本的內建人格不一致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學習其實很有限,效果也不好。

同樣,要教導孩子有很好的情緒,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給他打好底子。

打底的最佳時期,就是童年。尤其是0-6歲。

02

一談到0-6歲,我就有很多的遺憾和愧疚。

因爲這個時期,我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

老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以前總以爲這是老人們陳舊的經驗之談,但現在才越來越發現,這話是很有些道理的,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是很有科學根據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爲智力發展最爲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7歲間獲得的,剩餘的20%則在7~17歲間獲得。因此,孩子從出生到7歲這一段時期,對家長來說,是必須要密切關注和把握的。

我恰恰是在這個環節,或忙於工作忽視孩子,或無法同理他的感受,甚至動輒對孩子大吼大叫。

直到有一天,我衝着他吼完之後,看到年幼的他,圓嘟嘟的小臉上滿是淚痕,卻強忍着不哭出聲來。扭着脖子望着我,眼睛裏竟是滿滿的怨恨。

幸好,我遇到了一位教育專家,求助與她,併成爲她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開始學習慢下來、蹲下來,換一個視角去看孩子的世界,去了解他的成長規律,幫助孩子成長。

但這個過程真的好難。一點也不比減肥更容易。就像上面所提到的,當內建人格沒有搭建好的時候,再多的知識,只是讓你知道,卻做不到。甚至因爲知道做不到,生出了更多的焦慮和愧疚。

03

說我要減肥多少公斤的,很多人在頭幾天就放棄了。說參加日更挑戰,成就一個不一樣的自己的,也多在半路就偃旗息鼓了。剩下來的,一邊懷疑一邊強撐着。到達終點的,總是少數。

成長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也從來不是一條筆直上升的直線。馬克思他老人家說過,事物的發展,都是在矛盾中螺旋狀上升的。

只要堅持,就有所得。

教育如是,寫作如是,世間萬物,大抵如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