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高效能阅读,才能避免死读书

去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认识了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他是我朋友圈的清流。我经常在他的朋友圈了解到一些,在我周围的人身上和我的朋友圈中没有见过的事情或者没有了解过的业务类型。在某些方面,我比周遭的人多了解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从他那里了解到的。

而且虽然这些业务有的跟我的业务不是一个类别,但是从他的一些事情上,却让我对自己现有的一些业务处理有了新的思路。

而且,我还发现他很喜欢读书,偶尔会发一些推荐之类的。而且他能很好地把书中的知识记住并且灵活运用。正好我在读书上有很多困扰便跟他做了简单咨询。了解之后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我跟他讲了我大学读书比较密集的那段痛苦的经历,也是我的这么大以来读书最多的时期了,虽然书读了很多,但是,不但没有记住任何东西,而且留给我的只有痛苦的回忆,什么是味同嚼蜡应该没有人比我体会更深了。

他跟我讲了他如何利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现有问题的诸多案例。并且告诉我 ,读书要做到爱上读书才能有效,再利用正确的方法把知识运用起来,读书才有用。

书本来是我们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只讲求读书的数量而不追求读书质量和主观感受,那么只能是死读书,人便成了读书的工具了。只有爱上读书,学会学以致用,可以轻松地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解决我们的现有问题,读书才达到了效果。我们读书才没有白费,才是有效的读书。

为此他给我推荐了《高效能阅读》这本书。它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原尻淳一,在龙谷大学研究所获得经济科研究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知名的广告公司工作过,随后在大型唱片公司从事艺人,电影,动画的营销和企宣工作,后期在Bloom Concept负责面向大型制造商的新产品开发和营销等咨询工作,并任企业培训讲师。同时是龙谷大学经济学部的客座教授。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如何爱上阅读成为阅读体制;如何做到高
效能阅读;思想主场决定了你的高度。

1.如何爱上阅读成为阅读体制?

作者在开篇第一章就提到了达尼埃尔·佩纳克先生的“读者权力十条”:“第一条,不读的权利;第二条,跳读的权利;第三条。不读完的权利;第四条,重读的权利;;第五条,读不择书的权利;第六条,包法利症(易被小说内容感染 的状态);第七条,读不择地的权利;第八条,随意选读的权利;第九条,朗读的权利;第十条,默读的权利。”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读书的技巧,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信息化时代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我们需要甄选。“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阅读技术’,否则一定会淹没在信息洪水之中,被时代大潮远远地抛在后面。”

同时,不善读书的人往往会被“必须从头读到尾”的强迫观念所束缚,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往往一字不落地读完,而且什么也没有记住。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学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99%的中国学生上学时候读的书,包括学的课本都是为了得到高分考上好的大学,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有一种概念: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因为上了大学就没有人逼着你学习了。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蜗居宿舍上网玩游戏,战斗到天亮。然而,往往这样的学生,在最后却是真真地浪费了大学最好的学习时光,也可以说自己最好的增值机会。

国外的学生讲求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去书本中学知识找答案。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诺贝尔奖比中国的多,很多国际性的发明奖研究奖都是外国人的原因。这里说的先培养兴趣,再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去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解决自己兴趣上的问题的学习方法就是《高效能阅读》中讲到的3D*2D学习法。

“3D*2D”结构,是旨在先培养阅读者的兴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相关书籍,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之后再出现新的问题,再带着新的问题去书中找答案,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也是这样的。

当你不想读一本书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先放起来,过一段时间甚至过一两年再拿出来看的时候或许你就会对书里的内容感兴趣了。读书也讲求缘分。也与人的阅历有关。想我在大学读的那本《雾都孤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就因为这本书在图书馆“世界名著”那一栏目中,我才使劲的去读,但是什么都没有记住,有的只是我当时难受的感受,就像有人在逼我一样。去年我又重新读了这本书,只用了一天就读完了,再也没有当年的毫无兴趣的感觉。

然而我们有时读一本书就是为了其中的内容对我们是有用,怎么样能让自己读的更顺畅呢?

可以去搜索与作者相关的一些人物轶事,与这本书相关的创作背景等,会增加你的理解度和兴趣度。

牛人们读书都是先浏览目录,看看哪一部分知识时自己需要的,再重点阅读哪一部分。而他们又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知识的呢?

  1. 如何做到高效能阅读?

自从读完《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我养成了读书先读索引的习惯。丸谷先生认
为:浏览索引页,能了解作者究竟是出去何种目的而写作这本书的。既要留意该书针对了什么又要留意没有针对什么。这样阅读原文会格外顺利。因为这本书整体的框架已经在你的脑海里了。你只需要将自己需要的精细部分填入这些框架即可。这样这本书就成了你脑海中有血有肉的部分。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有一样的困扰。从上学到后来毕业自己买书来读。我都一直有个困扰 :课堂笔记和自己的想法是否应该记在书上?因为我一直觉得书是神圣的,不应该写上那么多字,而且我的字也实在是不好看。为此 ,等我再找到本子来记录灵感的时候,灵感已经走了。即便是记下来了,但是等自己回头 再看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当时的情境了。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中讲到了,松冈先生关于这一点的观点,他将书定位为“文本化的笔记”,建议大家尽量在书本上写下想法,使其成为原创笔记。用自己的创意给重要位置的文本信息做出标记,这样以后再读书就会很方便,而且还能产出“读书=创意大会”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书籍让书籍为我们服务,让书籍尽可能地为我们保存灵感和激发灵感,更有利于我们知识的产出。

当你读完一本书,想找到自己当时很赞同的部分,怎样能够快速找到呢?把书视为笔记以后,在上边写字,在重要位置划线以后,还需制作能令自己可以快速找到的便签纸。这样在合上书的时候也快速找到自己想找的地方。

制作自用索引,也会有助于你后期的资料查阅和回看。在进行第三阶段的仔细阅读时,在你觉得“应该学习教训”的位置划线或做好其他标记,并在封面内侧的空白页记下“重要位置的页码和内容”。只有当你能把这本书做成自己的原创笔记以后,书中所有对你有用的知识你都可以随时调用,这样才做到了最高效的阅读。

  1. 思想主场决定了你的高度

    通过广泛的阅读完全不同领域的信息,能从多角度把握自己的对象,从而突破壁垒。 说的夸张一些,戏剧表演方法里或许就存在着做演示相关的知识。团体运动的练习中就有总结业务项目的诀窍。因此,读者也不能局限于自己喜欢的领域,应该积极挑战完全未知的领域,要具备外学内用的逆向模式。

在工作中你想做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的专才?还是适合各个岗位的通才?想想自己的发展,我想大家的答案应该是一致的吧?那么如何实现?我们需要先成为所属部门的专才。在此期间,应该彻底贯彻垂直型阅读。之后通过水平阅读,能使主场的知识掌握进一步深化,这就是“使知识立体化的流程”。“思想主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自己“思考的轴”,树立这个轴很难,但是没有这个轴,人生的活法将相差甚远。

“当时深入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得不去思考与之相关的其他事情的。人的生活本来就是综合性。所以,只有锁定了一个主题,确定了思想的轴,所有的信息才能随之而来,就像有了一方磁铁。

之前看过一位老师的分享,我们所有的缺憾都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所以,我们需要阅读,但是为了我们可以不会迷失在现在洪水般的信息洪流中,我们需要拥有阅读的技术,学会高效能阅读。然而好的阅读术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书籍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书本里地知识运用起来,应用我们的工作和知识的输出。

明治大学的斋藤孝先生说过下面一段话:“书是作为读物而存在 的。这是普遍的看法,然而在我看来,书是为了读后‘著书’‘立说’而存在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