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如何快速成長?

最近是求職高峯,陸陸續續,我們公號後臺也收到了很多小夥伴的留言,有人害怕自己畢業便失業,有人不知道該如何選公司,有人工作幾年但還沒擁有核心技能……

面對這樣的焦慮和困境,很多過來人,喜歡分享這樣一個經驗: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這已經成了一句正確的廢話,因爲每個人都希望做出的選擇,能夠對自己的成長最優,但現實情況是:我們往往不知道如何選擇。

那麼今天,我們拋出“選擇”這個話題,希望通過一些分析和建議,對正在焦慮的你,產生一些實質性的幫助。

首先,我們要明確選擇方向上的差異:

公司類型:是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業務部門:是去新的、有潛力的業務部門,還是已經穩定成熟的業務部門?

要做的事:是追求專精某項技能,還是追求全面的發展?

明確了選擇方向上的差異,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職業成長和發展方面的三個基本原則,才能夠到提建議的階段。那麼這篇文章,我們就從原則,講到具體的建議。

一、職業成長的三個原則

原則一:選擇工作的時候,牢記“頭部效應”。

頭部效應,也即“二八定律”,即 20% 的人可以獲得 80% 的收益。從商業上來講,行業 top3 的公司往往壟斷了 80%-90% 的市場份額,剩下的公司瓜分僅剩的 10%—20%。

具體在職場中,如果在一個領域中能成爲頭部,你就能得到這個領域中最高價值的回報與最高勢能的加持。同理,公司之間的選擇與判斷也是一樣的。

假設,現在有一個崗位,有兩個競爭者 A 和 B。A 畢業後去了阿里,B 去了一家創業公司,但是 A 在阿里處於非核心業務部門,B 是創業公司的核心產品負責人。兩年下來 A 在阿里做了很多不痛不癢的事,而B 前後主導了很多項目,甚至有一兩個產品做出來以後在行業及用戶裏都有非常不錯的口碑。

那你覺得這兩個人誰更值錢?誰的成長空間、行業價值更高?毫無疑問是後者。所以頭部效應在職場裏也發揮着巨大作用。

原則二:終極的職業出口有且只有兩種,即專家和業務管理者。

職業發展,往往是先在技能方向有成長,再在思維、認知方向有成長,而進一步往下走,職業的終極出口,是專家和業務管理者。

專家是指,在某項技能上出類拔萃,具有“匠人屬性”,比如行業大咖如小馬宋、吳秀波等,他們以技能出衆而在“江湖”上擁有一定地位。

業務管理者是指,將一項業務交給這類人之後,他們能通過自己的管理動作、資源整合能力、戰術和戰略的制定等能力,去驅動業務發展,比如王興、馬雲等。

明確了兩類出口之後,對於我們而言,有必要去思考自己的出口是哪類。

專家的成長看重以技能之長帶動思維和認知的成長,當技能精進到一定程度,你自然會慢慢滲入到一些業務當中。

而對於業務管理者,則不用追求絕對的技能的專精,技能達到一定水平後,重點在於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

原則三:在一個商業組織裏,可能存在四類不同的業務部門。

1)核心業務部門:

指的是在一家商業組織裏,直接影響、決定這個組織的生死的部門,比如百度的搜索產品部門,或騰訊的核心遊戲工作室等。

2)探索型業務部門:

這種指的是創業公司,或大公司的新興項目、新產品線。這類型的業務部門意味着巨大的機會和風險並存。你可能從中獲得巨大收益,但同時也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3)成長型業務部門:

成長型業務部門是探索型業務部門的下一個階段。到了這階段,一些基礎的業務結構和模型已經搭建起來了。底層的業務模型是相對穩定的,但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增長速度和成長速度。

4)非核心業務部門:

這類部門是指對一家商業組織有些錦上添花的、甚至可有可無的存在。當這家商業組織出現危機需要裁員的時候,往往第一時間會從這個部門開刀。比如支付寶、微博上面的公益頻道等。

二、職業選擇的四個建議

建議一:在職業生涯的前 5 年,最應該看重的是成長速度。

對於 0-5 歲的職場人來講,如果沒有太大經濟壓力的話,那麼,建議你的思考和判斷應該完全以自己的成長速度爲導向,在這個階段,收入並沒有那麼重要。

如果將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看做一條價值增長的曲線,對應的是三十年的時間,那麼對於職業生涯的前五年,最應該看重的是這條曲線的加速度。如果你在 0-5 歲擁有非常好的加速度,十年以後你能獲得的回報,可能都是幾十萬量級的。

當然,這前面有一個前提:你是否願意去追求遠超他人的成長速度,並且短期內有多大的經濟壓力?

建議二:思考自己是否有核心的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指,這項技能你能比 70% 以上的人做得更好,如果你能比大多數人都做得好,那麼建議你的職業選擇圍繞着加強或放大這個職業長板而展開。當你將這項技能發揮到極致,你就更有可能成爲一個領域的頭部。

如果不幸沒有技能長板,建議優先考慮是否有機會讓自己在思維、認知方面(前提是基本技能不錯)有更深的理解。當你的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的時候,長板也必會慢慢浮現。

建議三:如果進不了大公司,在小公司成爲頭部也是一種選擇。

當你無法在一個一線戰場快速成爲頭部的時候,可能最佳的策略是退回二線,先成爲一個頭部,再帶着你獲得的勢能和加持,重返一線。

比如當你在 BAT 做着可有可無的工作時,可能你更應該去一些創業公司,快速成爲頭部,然後再帶着收穫的能力和行業認可重返一線的互聯網公司,那你的職業發展路徑可能會更加順暢。

建議四:可以專精一個領域,也可以在不同領域切換,但要考慮遷移成本。

選擇行業,首要考慮的是自己有沒有明確感興趣的行業,當前的決策應該與感興趣的方向靠攏。如果你沒有明確方向,想在領域間切換,那麼要考慮遷移成本(即跨行的成本)。

例如一位同學擅長做內容,但之後想做不同的內容形態。

首先應該評估當前專注在做的內容形態(比如文字、視頻、音頻等),3 年左右不應該有太大變化,而是應該專注一種形態。因爲內容形態之間的遷移成本是比較高的,比如從做文字到做視頻的成本就比較高。

但如果你已經幹了兩三年,摸透了一個行業的內容運營機制和分發渠道,那就還是有一定成本的,因爲你要考慮資源、渠道的可複用性。

以上,我們針對職業發展理清了幾個基本原則,還給出了一些建議,但還只是針對手中有一些選擇的求職者。對於有些手裏還沒有 offer 的求職者,可能面試本身就是個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經驗,更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

那麼對於這類情況,我們的建議是:補齊你的經驗,用過程而不是結果去說服對方。

拿運營公衆號這件事舉例。假如你從來沒有管理公衆號的經驗,但你想找這樣一份工作,那麼你至少可以試着做一些相關的事。比如你每天用微博給自己的公衆號導粉,一個月下來真的導了一千粉,這就是有說服力的事情。

行勝於言,這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理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