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爲犁,功比衛霍——讀《漢書.趙充國列傳》

鑄劍爲犁,功比衛霍——讀《漢書.趙充國列傳》

        提起西漢的老將趙充國,大多數人對他很不熟悉,不知道他建立了什麼功業,甚至有人根本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不過,你翻開班固的《漢書》就會發現,趙充國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遠不如衛青、霍去病聞名遐邇,但他建立的功業堪比衛霍,而他所採用的方式,更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趙充國曆經武、昭、宣三帝,一生建立功業無數。《漢書》記載:“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卦人也,後徙金城令居。始爲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爲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身被二十餘創……武帝親見視其創,嗟嘆之,拜爲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時,武都氏人反,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將兵擊定之,遷中郎將。”“與大將軍霍光定冊(策)尊立宣帝,封營平侯。本始中,爲蒲類將軍徵匈奴,斬虜數百級,還爲後將軍、少府……”

        但以上這些還只是這位國寶級老將軍無數功業的很平常的一部分,下面,真正顯示老將軍軍事戰略思想和千秋功業的一戰來了!

        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原本在青海湖一帶放牧的西羌各部進入金城郡,欲與西域的匈奴勢力聯合,發動叛亂,奪取金城與河西地區。年近八旬的趙充國臨危受命,前往平亂,歷時數月,終將其逐出金城,逼入湟水南岸的險山峻谷之中。接着,趙充國便恩威並施,團結統戰,招納諸羌來降,然而此時也值深秋,天氣逐漸惡劣,老將軍快八十歲了,還待在氣候惡劣的青藏高原上,紮根邊疆一干就是半年多,這鐵打的身體那也撐不住啊!老將軍終於病倒了,然而趙充國竟不以爲意,仍然帶病工作,一刻也不肯休息。漢宣帝既感動,又擔心,他決定讓趙充國先歇一歇,於是宣帝下詔,令急於建功的破羌將軍辛武賢速至前線,爲趙充國副手,全面接手軍事工作,爭取速戰速決。

        可惜趙充國一點兒都不明白皇帝的苦心,當時他已經招降了一萬多叛亂的羌人,而且每天還有源源不斷的羌人從山裏出來投降,此時若輕舉妄動,不分好壞大肆攻殺,引得羌人困獸猶鬥,必然會破壞這大好局面,所以他決定違抗聖意,決定將前線的漢軍六萬步騎進行裁撤,步兵撤走大半,騎兵全部撤走,只留一萬步卒分屯鮮水(青海湖的古稱)要害,且耕且守,紮根邊疆,自給自足,砍柴種菜,放牛耕田,面向青海,春暖花開。以強大而持久的軍事壓力,威懾敵人,最終和平解決西北問題。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皇帝下令進兵的詔書到了。

        趙充國看完聖旨,二話不說,開始起草上書,欲反對進兵。趙充國的兒子趙卬,以中郎將領軍出征,不想看到父親這麼大年紀了最後落個抗旨的罪名,於是他跑到趙充國幕府中找到“營軍司馬”(掌軍紀之官),要他去當中間人幫自己遊說趙充國:“誠令兵出,喪軍亡將而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然其不過利與弊而已,無損大礙,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

        然而,趙充國聽了這話,不但還不害怕,反一聲長嘆道:“汝安得出此不忠之言也!本用吾言,羌虜何至於叛亂邪!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該成語典出於此),今若出兵,相持日久,四夷卒有動搖,雖有智者,無以爲計,豈獨羌戎一處,爲足憂哉?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爲忠言。”

        於是趙充國趕緊強撐病體,點燈熬油,向“明主”漢宣帝再上了一道奏書《屯田制羌疏》,詳細闡明自己的屯田戰略,並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在看到漢宣帝仍猶疑不決時,他又接着寫了《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進一步闡述他的屯田戰略,並將其提升到理論高度,洋洋灑灑數千言,一口氣提出屯田十二條好處,以及整個時間表和任務書,極言先零精兵,不過七八千人,且分散飢凍,滅亡在即,我軍屯田內有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又據高處有瞭望之利,戰事一年之內當可結束,最遲到明年春天,羌亂必定。

        漢宣帝劉詢畢竟是個好皇帝,他不僅用人不疑,而且充分發揚民主。趙充國前後上了三道屯田奏,劉詢也就一連組織了三次大規模朝議。到第三次時,便有了八成人贊成他的意見。就連先前最大的反對派、丞相魏相也說:“臣等愚昧,不習兵事利害,後將軍數畫軍策,其言常是,臣保其計可必用也。”宣帝聞言大悅,下詔令趙充國依計行事,並囑咐他要多進飯食,小心用兵,保重病體,注意休息。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看到《漢書》這段記載時,也佩服的在書眉上批註了六個字:“說服力強之效。”

        趙充國接到詔書,心中一塊大石終於落地,於是開始着手部署“青海生產建設兵團”,讓大家放下刀槍,拿起農具,開墾荒田,鑿井挖渠,伐木築塞,修繕亭驛,與投降羌人同生產共勞動,並修湟狹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從而大大加快及提高了青海地區的交通發展與農業生產水平。

        以最小的殺傷,換取最好的戰爭結局,這纔是真正的愛護士卒。而所謂同甘共苦、愛兵如子,不過表面功夫罷了!要做一名受人愛戴的軍事指揮官,不僅要關心將士們的生活,更加要珍惜他們的生命,甚至敵人的生命。而自古以來,哪次戰爭不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蠻夷也是普通人,只不過因爲生存環境太過艱苦太過惡劣,爲了活下去,所以纔在他們的人性中摻雜了狼性與侵奪性。只要教化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倉廩足而知禮義,誰不願意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

        在趙充國的教化幫助下,整個河湟谷地,炊煙裊裊,恬靜祥和,牛羊遍野,雞犬相聞,原本這世上最冷酷最慘烈的戰場,竟然生機勃勃,殺氣全無,柔情似水,詩意盎然。

        比起揚塵萬里踏破匈奴的衛青霍去病,趙充國卻是千方百計的搞啥屯田招安,他這哪裏打的是仗,他打的是寂寞啊!

        可我卻很欣賞這樣的趙充國。衛霍等人縱橫萬里馳騁沙場馬踏匈奴固然拉風,但他們肉胡之肉,燼胡帳幄,千里萬里,唯留胡之空殼。成就他們千秋功業的,不僅是大漢揚威史,同時也是匈奴的血淚史。只有趙充國,他的功業是由汗水與感恩凝就,少了幾分熱血,卻多了幾分溫暖,乃至充滿了人性的光輝。他與衛霍,同樣偉大!

        孫子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