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3 從一件小事看認知侷限性

上週,小區公衆號推出春遊活動,我看到春遊內容後很感興趣,想着可以帶娃出去踏青,立即就在公衆號上報了名。

雖然限額50組家庭,先報先得,但想着去年好幾次活動,報名家庭都不足50組,這次報名肯定妥妥的。

於是,興沖沖地告訴兒子,週末要出去春遊啦,他也非常興奮並充滿期待。

爲了給春遊讓路,我帶兒子把週末早教課提前上了,滿懷欣喜地等待着客服人員的通知電話。

可結果,在通知截止的最後一天,也沒等來電話。

我滿懷疑惑地問這次活動負責人,爲什麼我早早地報了名卻沒收到通知?

答覆是,這次活動非常火爆,公衆號上的春遊內容剛發佈出來就報滿了,我報名的順序在50名開外。

什麼?會有這種事,我不大相信。去年,每次活動的報名人數都不到上限,爲何這次瞬間報滿?

負責人告訴我,今年的活動不再是面對一個小區,而是三個小區共享50個名額。

原來如此,那火爆程度就可以想象了。

這件小事讓我發現,個人經驗是多麼渺小,就好像大大的紙張上畫了一個小小的圈,圈內是我們有限的個人經驗,圈外才是這個世界,圈外充滿了未知因素和不確定性,這些都不在個人經驗範圍內。

這樣的我們猶如井底之蛙,井底的確是在經驗範圍之內,但井外的廣闊天地卻在其外。人生短短幾十年,也許我們永遠也沒可能真切地感受到井外天地。而這,正是認知的侷限性。

如果沒能認識到自身的認知侷限性,很容易固執己見,很容易認爲外面的世界就只有井口那麼大。

若能認清個人有限的經驗並不可靠,不足以對外界事物做出準確判斷,也就不會出現“想當然”,更不會自以爲是。

《莊子·外篇·秋水》中有一句教誨: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意思是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冬天的冰,因爲夏蟲它沒有經歷過冬天,更沒有感受過冰。有認知侷限時,哪怕把天說破,對方也依然不能感同身受。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侷限性,很多時候是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處於認知盲區內。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還會對未知持有虛心態度,保持開放性。但若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在認知上很容易被個人有限經驗佔上風,再想保有開放性就需要刻意訓練了。

面對自己身上必然存在的認知侷限性,我們該怎麼辦呢?

一是要有認知上的警覺,與“想當然”保持距離,想想井底之蛙,想想大大紙張上的一個小小圈,有什麼底氣再去想當然,再去固執己見?如果自己不是固執的人,但身邊卻有這樣的人,可以告訴自己,這樣的人必然有着嚴重的認知侷限性,同情他即可。

二是有認知侷限不等於可以放任不管,可以通過閱讀、思考、交談等方式一點點打開自己的認知邊界,一點點擴大自己的認知圈,把自己的認知領地向外拓展。

一邊保持開放心態,一邊拓展認知領地,希望你我終有一天不再是井底之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