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懟人

01 懟人

我很少懟人,但並不意味着我不懟人。

2017年的某天,在電梯裏遇到一個同事,他下樓買晚餐,看我揹包準備走,陰陽怪氣地說了一句:你就下班了啊。

我說:是啊。

他回了一句:看來你工作不飽和啊,我們每天都加班到 11 點。

我回複道:總比你加班到死好吧。

他臉色不好,我臉色也不陽光,還好電梯下行得很快,馬上就可以不歡而散。

那應該是 2017 年我唯一一次懟人。是的,當天心情也不好,就索性有什麼說什麼。

在自己的核心邏輯裏,業績永遠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

如果要爲這個價值觀找到出處,應該就是做自媒體的經歷。

因爲寫文章是件很殘酷的事。

你可能準備了好幾天,閱讀量不過幾百,點贊數寥寥無幾,那直接被判定爲失敗,沒話可說。

另一種場景則是,寫作一個小時,閱讀量破萬,點贊也過百,那自然就是一個小型成功。

純粹用時間去衡量一個人當下的工作,是最 low 的做法。

02 積累

我有個同事 A ,他文章寫得很好,也很快。

我很好奇,便有意識地去觀察他的行爲。

某次培訓,領導在臺上做總結陳詞。當時我是主持人,能完全看到全場的行動。

A 在此時正在瘋狂地記錄。

培訓結束後,我趁着他還沒收起本子,便趕緊走到他的背後,假裝聊天,實則偷瞄。

果然,密密麻麻的文字,並且用下劃線標註核心要點和金句。

又一次培訓開營,他亦是如此。

我開始理解,他的好與他的快,來自於平時的積累。

就如同我們看一個運動員,他表現很好,並不是因爲比賽前兩天的臨陣磨槍,而是這之前幾年、十幾年的刻苦訓練。

03 壁壘

前段時間,我讓助理整理公衆號文章。

一篇篇複製粘貼,還要歸類和排版,確實辛苦。

直到某天,一個朋友突然發給我全部文章的合輯。

我問他怎麼辦到的,得到的答案是:編程。

寫好代碼,運行程序,幾分鐘後就得到全部內容。

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種很可怕的壁壘:知道與不知道,竟然差異如此之大。

就如同,有人照着他人的文稿一字一句輸入,卻不知道可以拍完照,用 AbbyFinereader 直接識別,並輸出爲 Word 。

又比如,有人做會議紀要,寫了一些,也錄了音,後期要補充某句話,總是找不到對應的內容,來來回回,時間就耗沒了。

殊不知可以在 Noted 裏做記錄,實時記錄文字對應的音頻時間戳。之後要找某句話,直接點擊文字即可回到對應的音頻。

奧,Noted 只有 Mac 和 iOS 設備纔有。

「可是我沒有蘋果設備啊!」

這就需要做個決策:是這種場景下的時間損失更重要,還是錢更重要。

是的,錢很多時候也是壁壘。

04 記錄

我有一段時間在武漢待過,那時有一個師父叫陳治。

當時他給我的任務是:每次開會,都要記錄下所有人的發言。

我問了一句:是所有人嗎?

得到的答案很簡單,也很直接:是的。

我問爲什麼,他說「你記完一次後我再跟你說」。

第一次的會開了 4 個小時,聽錄音做記錄用了 8 個小時。

當我拿着幾十頁的文稿給他時,他問了我一句:XX 當時爲什麼說這句話?

我趕緊查閱上下文,給出了答案:因爲公寓項目銷售更難,所以……

他說:我們經常會說「以會代訓」,但是聽會議本身並不能實現個人的提升,只有去思考會議中每個人爲什麼如此發言,爲什麼如此組織內容,纔能有所收穫。

在我似懂非懂時,他繼續說:對我們工作多年的人來說,這些記錄,也可以讓我們回顧當時的發言是否得當,表達是否囉嗦,以及瞭解不同人的思維邏輯。這樣,對大家都是好處。

在末了的時候,他說了影響我至今的一句話:無論你是否認同他人的觀點,先記錄下來,你才能思考和反駁。

在初入職場時,師父的每句話都會左右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之後的工作中,我逐漸意識到做這種 Full Notes 的好處:觀察他人,瞭解邏輯,知道方法,總結經驗。

而這些從他人那獲取的沉澱,經過思考和總結,在之後的工作中成爲了參考,也成爲提升效率重要的模版。

05 前置

在企業財報分析中,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叫做「週轉率」,類似於我們經常說的「效率」。

它有很多子指標,比如總資產週轉率,就看總資產每年能創造多少價值。

對個人來說,這個總資產就是時間,價值就是業績。

一味地堆砌時間,並不意味着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要提升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神器,讓機器來代替我們做簡單重複的工作。

最好用的方法,就是工作前置,在知道這件事很重要時,未雨綢繆,做好積累,等到事情到來,水到渠成。

最笨的方法,是做 Full Notes ,它也類似工作前置,只是將重心由自己轉爲觀察他人,邏輯是什麼、方法是什麼。

現在來看,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好的方法。

畢竟,優秀的人總值得被借鑑。

以上便是我對效率的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