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借錢給他

哎,人生在世,總會有求於人。

求人幫忙還好,但求人借錢就有點那啥了。

正如韓寒在《飛馳人生》裏提到的:

成年人的崩潰從借錢開始。——飛馳人生

它痛苦的源頭,是當這個事件發生時,朋友之間的眼神,突然變得世故化。

畢竟,這是最直接利益相關的一件事。

被借錢的人,嘴裏雖然說着“我們是朋友”,大腦則開始飛速運轉,一系列標準浮出水面:

第一,這對我的影響是多少?

比如我月收入 1 萬,他借 1000 元,那不會對生活產生太大的影響,這時候決策會相對容易。

第二,他還不還得了。

這對應的是個人的資質。

如果他一個月收入也就 2000 元,卻要借 10 萬元,那麼可以想到,如果沒有外力幫助,還錢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第三,他會不會還。

可能他家裏有礦,但總是欠債不還,口碑很差。如果再借給他,人就很被動:你催,他說好,然後沒放在心上,於是忘了。這一來二去,面子掛不住,還給人一種小氣的感覺。——最後還是自己吃虧。

第四,他夠不夠鐵。

這其實對應的是「感情損失」與「金錢損失」孰輕孰重的比較。比如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過來借五千,那自然馬上轉賬。

畢竟,比起損失掉這個朋友,損失五千,也算是對得起他曾經陪我熬夜看球的情誼。

當然,這其實也跟「他會不會還」有關係。畢竟,一個鐵的朋友,大概率也不會因爲一點錢,來損失掉兩人的關係。

第五,他拿來幹嘛。

如果是拿來救急,那自然伸出援手。可是如果是拿來吃喝玩樂,那就要仔細掂量。前者是剛需,後者就……

——爲什麼我要省吃儉用,來支撐你的享樂消費?

第六,他給的條件是什麼。

這就偏商人邏輯了,特別是針對不那麼熟的朋友。借錢這件事,本質上是對被借者的利益損傷。

被借人犧牲掉了兩類利益:

一是,這筆錢我不借給你,而是放在餘額寶裏,會有一筆利息收益;

二是,一旦借給你,當我有急用時,有可能你無法按時還給我,我將面臨的資金週轉壓力。

所以,比較正式的場合,就肯定會聊到利息問題。如果給的低於市場上的利率(比如餘額寶利率),那就是侵佔對方的利益。

所以可以看到,表面上是借錢,本質上是一次利益交換:或者是情感與錢,或者直接是錢(利息)與錢。

如果我們將借錢這種行爲進行延伸,那它對應的就是我們日常與他人的互動。

爲了表達更具體,我們以「請人幫忙設計海報」舉例。在這裏,我們借的不是錢,借的是「時間」。

第一,這對我的影響是什麼?如果這要花費我一天的時間,那不好意思,還有那麼多事要做,恕難從命。

第二,他還不還得了。這次對方幫我,那潛意識裏,還是希望將來某天,他會以另外的形式回報。所以,如果他只是微信上打過一次招呼的「朋友」,我甚至連他做什麼都不知道,那以後找他還什麼呢?

第三,他會不會還。之前幫了他一次,結束後連謝謝都沒有。那這一次,肯定要懷疑是否要伸出援手。

第四,他夠不夠鐵。如果是老朋友,那義不容辭;如果情義沒到幫忙的地步,那隻能道一句不好意思。

第五,他拿來幹嘛。如果是急活,將影響到這個月的業績實現,那我肯定赴湯蹈火。但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常工作,而且你還有時間去找工作上的其他人,那爲什麼要來找我?

第六,他給的條件。如果我們關係並沒有什麼特別關係,要佔用我的時間,那請公事公辦。

理清了這一套邏輯,我們會發現借錢這件事,本質上是長期博弈。

它不同於在旅遊景區賣小禮品,能敲詐一個是一個。它需要的是不斷地進行良性互動,雙方建立起情感和信用基礎,最後才能讓人信任,並做出借的行爲。

所以,對於借錢(或要有求於他人)的人來說:

重要的是在這之前,做好積累。

這種積累,可以是多爲他人付出,積累自己的交換資本。畢竟以前幫過你,下一次有求於你,你也不好意思拒絕吧。

這種積累,也可以是自己的品牌積累,讓自己有東西去跟他人做交換。這又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有能力,比如很懂設計;二是別人知道你有能力,這樣他人在幫你時,也會知道以後可以找你回報什麼。

這種積累,還可以是自己的誠信積累。以前請教了 A ,做出了回報;求助於 B ,也在合適的時候進行了報答——那大家自然會相信,你是個靠譜的人,於是等到下一次,理所當然會說 OK 。

我是尾巴

上面都是基本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個人覺得是絕對不能幫忙的,那就是:對方完全沒爲你考慮,甚至將你置身於被動境地。

前年,朋友 A 突然收到了幾百年不見的老同學微信。那人想找他借錢,但方法是:讓 A 去銀行借那種快貸,然後把錢給他,他有渠道辦理。

當時 A 簡直哭笑不得。

——既借給你錢,還揹負一個可能產生信用問題的風險,這不是害人嗎!

我的建議很直接:把他拉黑吧。

他說:我也是這麼認爲的。

晚安好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