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他的朋友圈

這個選題的來由,是一位粉絲後臺的提問:

曹將,感覺你的生活好精彩,經常旅行,經常去找好吃的,還在運營公衆號,不像我,每天生活與工作,兩點一線。

這個問題裏,兩個關鍵點讓我感覺很突然:第一是「經常」,第二是「精彩」。

我真的經常旅行、經常找好吃的嗎?

用室友的話來說就是:你的生活也蠻 boring 的。

因爲其實在真實的生活裏,我也是兩點一線。大多數時候,早上 8 點半上班,晚上八九點下班,然後回到住處,休息一會,然後碼字。

週末也沒什麼特別的,看看電影,和助理開週會,偶爾有個約去市區,順便拍拍照。

簡單到乏善可陳。

那爲什麼他人會有「經常」的錯覺?

主要原因是,在一些假期,我會出去旅行,然後拍照發朋友圈和微博;偶爾和朋友出去吃飯,也會存幾張美食,然後分享出來。雖然量不多,但是,他人的感知和實際是有差距的。

這就好像在讀書階段,某次自習到凌晨,突然發現前排隔壁班的同學也在,於是自然會產生錯覺:他是個很努力的人。

由偶然的「單次事件」,引申爲「他經常這樣」——這是我們經常會犯的錯。

只要去跟對方確認一下,答案就有了:其實這是他這學期第一次來自習。

然後就是所謂的「精彩」。

他看到的精彩,其實是被濾鏡和文字渲染過的現實。

在這裏,自己必須坦誠,之前分享的所有照片,都經過後期。

人很容易將「好看」等同於「精彩」。就如同我們總會對攝影師、明星產生美好的幻覺,因爲他們呈現出來的狀態都是光鮮亮麗。

但所有的經歷,大多時候都是平淡無奇。

就如同旅行本身,大多數時候都在舟車勞頓。那些所謂的歲月靜好,也只是某個發呆的瞬間。當迴歸理性,大腦中考慮的還是「今天中午吃什麼」「明天幾點起牀」這樣的世俗。

但是,對於旅行的人來說,你選擇了出發,就必須認同出發——這來自於態度和行爲的一致性需求。這有心理學的根據,一旦兩者出現失衡,人就會焦躁不安。

所以,在寫朋友圈的故事時,勢必會加入一系列溢美之詞:

五點起牀,趕上了小東江厚厚的晨霧。

小舟一點燈光,在水上孤獨地停留。

如此美景,對得起未褪去的睡意。

旅行的意義,就是離開和遇見。

——記於小東江

然而,真實的情況則是:身邊的人真多太多了!趕緊去搶一個好位置,把那船拍下來!

又比如:

在這片淨土上,看到這山、這湖,

你會忘記過去的事,你會只享受當下。

靈魂在這裏得到洗滌。

而那些糾結的過往,都是塵埃。

真實的情況是:頭好暈!風好大!高原反應太嚴重了!導遊,要不趕緊上車回酒店?

既然已經開始自黑模式,那就多來一點。

雨中的山裏,空氣清新。

這裏的節奏不像城市。

更像《從前慢》裏的歌詞:

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真實的情況是:雨你快點停吧!這雨衣快撐不住了!

那是不是就不會有這些「走心」的感慨?會有,只是它不是常態。常態是「好餓」「好撐」「好累」「好痛」。

分析完「經常」和「精彩」,我想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了:不要被他人的生活所欺騙。

因爲,他展示出來的樣子,和他本來的樣子,肯定存在一條巨大的鴻溝。

這條鴻溝產生的原因,一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偏差,容易將「偶然」判定爲「頻繁」;二是他會爲其加上濾鏡,讓我們朝着他期待的方向引導。

針對後者,再說一例。

有一個偶然加了微信的女生,朋友圈裏每天都是正能量。今天在辛勤加班,要做 fighting girl ;明天轉發公司的新聞,並附上各種美好的宣傳語。從這些信息裏,可以判斷她是一個愛公司愛工作的好青年吧。

但因爲陰差陽錯,我發現了她的微博,畫風完全另一個模樣:同樣的加班日,裏面全是咒罵;對於公司,也是各種抱怨。

所以,不止明星有人設,大家都有。

看到這些表象,點個贊,滿足他的虛榮,也順道表現一下自己的態度,開心就好。回到生活,日子還是照樣過。現在的模樣,都是過去選擇的結果,沒必要因爲他人如何,而覺得自己多差。

說不定,那個你覺得生活很精彩的曹將,正吃着泡麪,寫完這篇文章。

晚安好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