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助理之後,我的五個改變

我是去年 9 月招的助理。當時在公衆號裏發了一張招聘通知,然後收到了幾十分簡歷。

在評估完後,給五位進行了電話面試。

本來只准備招一個,但因爲有兩位都十分優秀,最後便索性都錄取了,組成了三人小分隊——我們內部取名爲「小作坊」。

確實不大哈哈。

轉眼 8 個月過去了。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經歷了很多里程碑式的事件,例如第一次接廣告的擔憂,第一次追熱點的驚心動魄,以及第一次開週會的激動。

對自己來說,這段時間,也讓我對一些事情有了新的思考。

藉着「三十歲」這個系列,分享如下。

第一,流程是基礎。

在剛開始,我經常會很急躁,甚至是暴躁。語氣有時候也不太好,內心戲是:我不是說過了嗎?

比如,一篇文章,又忘了加「原創」了;又一篇文章,忘了加相關文章了。

面對這些經常出現的情況,開始會對助理產生懷疑。

但是,仔細一想,他們這種情況,不跟自己剛工作時候一樣嗎?即使知道,也總是犯錯。

後來的解決方法就是:流程化。

把步驟拆解開來,第一步怎麼做,第二步怎麼做,下次再做時,對照清單,一個個畫勾,便保證不會有誤。

於是,也讓助理開始整理操作流程,形成穩定的工作流。

這之後,便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第二,不能什麼都自己做。

有些文章我會拆解成很多部分,有一些會讓助理幫忙完成。

當他們交過來後,有些詞句、表達不是很合適,我會基於效率,自己就改了。

但是,這有一個問題:他們也不知道我改了哪裏,下一次仍然會出類似的問題。

而且,站在他們的角度,如果得不到具體的指點,也感受不到成長。

在理清這層邏輯之後,我開始做一個改變:一般情況下,我不再「親自」修改他們的內容,而是每次把問題標註出來,發送過去。

後來看管理類的書,裏面就提到了一個理論:猴子理論。

說的就是不能把所有的猴子(事情)都堆在自己身上,要做好分工,也要做好監控,保證最後的事情能夠保質保量完成。

第三,要形成機制。

人要持續做好某件事情,永遠不能只靠個人的驅動力。

簡單的例子,我知道學習英語很好,但我很難保證每天堅持。

要養成習慣,激勵和約束始終不可避免。

比如對於助理來說,雖然是兼職,但我們也有建績效考覈表,基於此,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年終獎、過節費之類,一應俱全。雖然整體不會太高(不過肯定會高於 80% 的同等情況),但至少能明確清楚導向。

做得越多,肯定拿到更多。——這是基礎。

而且對於做得不好的情況,我也會很嚴肅地指出問題,甚至有時候顯得不近人情。但必須認識到,很多事情不做好,咱們便沒有立身之本。

在這裏如此,以後工作後進入社會更是如此。

第四,要有團隊文化。

跟很多自媒體同仁交流,發現他們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助理呆了一段時間後,就以各種原因走了。按理說,給的錢也是市場價,也沒有什麼虧待,爲什麼會留不住人呢?

這件事從表哥那找到了答案。

有一次,我有事去深圳,跟他吃了個午飯。聊天中,他提到,下個週末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玩。

我問:你們創業啊,這麼忙,哪裏有時間去玩啊!

他的答案是:就是因爲忙,纔要出去玩啊!人家跟着你,累死累活,總要有時間感受到團隊的關懷。要不然,天天繃緊神經,一不小心就斷了。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來本科時候加入的一個組織,叫做「校報記者團」。在裏面,大家每週會開例會,交流選題;會後師父會送徒弟回寢室,路上會給徒弟答疑解惑,可能是學業上的,可能是寫作上的。

這些交流,讓這個組織裏的人,在多年之後仍然見面如親人。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沒有文化的凝聚,團隊就只能是團伙。

於是,我也把這個習慣代入到了「小作坊」團隊。每週日晚上,只要沒有特別的情況, 9 點到 10 點,是我們的週會。

在週會上,我們會有兩個環節:第一個是分享,大家互相學習;第二個是工作安排,回顧上週的完成情況,梳理下週的內容。

這樣的電話會議,至少讓大家感覺是一個團隊,有一種集體的歸屬感。

第五,要圍繞目標行動。

在最初的週會上,我們的討論主題很分散:基於本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分享一個心得。

它的好處是天馬行空,開眼界;但壞處也很明顯,容易失焦。也就是,大家分享完就完了。

之後我們開始進行改變。

改變的時候,我們問了一個問題:我們團隊業務的關鍵點在哪裏?

答案很明顯:內容。

如果再進一步,就是爲公衆號和其他自媒體平臺,產出內容。

接下來就是下一個問題:內容需要什麼?

需要的是高質量的分析和見解。

按照這樣的邏輯,之前的分享,大家只有自己的思考,難說全面,很容易就點到而至。要做改變,那就換個方式:主題分享。

也就是說:每週就一個主題,三人分頭準備資料。

澤濤偏理性,星雨偏感性,我則有很多鮮活的案例。如此一來,邏輯、故事、情感都一應俱全。

像之前的《哎,要是讀書時知道這些就好了》,就是來自我們的週日討論,在微博上收穫了14萬的閱讀量。

我是小結

八個月的團隊作戰,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次新的體驗和提升。作爲「小作坊」的牽頭人,重新理解了如何做計劃,如何拆解計劃,如何保障計劃能按時保量地完成。具體來說:

1.要有流程。這是控制的基礎,唯有明確清楚,才能保證基礎牢靠。

2.不能什麼都自己做。每個人要爲自己的出品負責,我能做的是進行及時糾偏,並提供資源。

3.要有機制。人不能只靠激情辦事,還是要有激勵和約束的機制。

4.要有團隊文化。文化是重要的粘合劑,它讓團伙成爲團隊。

5.要圍繞目標行動。目的清晰,才能聚力。

當然,以上也只是自己的粗淺理解。

晚安好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