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超越的感覺

01   被超越的感覺

某天⼀個⽼同學突然情緒很低落,我問他爲什麼,他說剛去⾯試了⼀些新⼈。

我說,很好啊,感受⼀下年輕的⼒量。

但是,他卻感受到莫名的壓⼒。

再細問,答案就是:他拋出了⼀系列問題,本以爲對⽅會壓⼒⼭⼤,不知所措,但對⽅卻能有條有理,應答如流。

他反思⾃⼰,覺得要是現在出來找⼯作,恐怕只能碰壁:

• 體⼒已經開始衰退,曾經連續通宵,也能靠⼀罐紅⽜恢復元⽓,現在只能垂死病中驚坐起。

• 注意⼒也不如以前,曾經⼀個週六,可以泡在⼀本書⾥;現在⼤腦⾥會不斷地出現各種待辦事項,它們在勸你趕緊停下,去做那些緊急的事項。

• 記憶⼒更是不⾏了,和他⼈交換了名⽚,要不斷地在⼤腦⾥重複姓名,才能勉強在下次⻅⾯時不叫錯對⽅。

更可怕的是,越來越沒了激情。

曾經到⼀個⽬的地,會開⼼地跑到郵局,給未來的⾃⼰寄⼀張明信⽚;曾經遇到⼀家好吃的店,便會⼩⼼地收藏,當作⾄寶;曾經看⼀部電影,會代⼊⾃⼰,感慨⼈⽣。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現在,只想在酒店⾥多睡⼀會,吃飯時考慮得最多的是卡路⾥,看電影會去質疑故事的合理性。

⽽這些狀態,在⾃⼰的⽣活圈⾥本是理所當然,但當跳出以後,再看年輕⼈的意⽓⻛發,突然之間便有了對⽐,有了失落。

我想,這是⼤多數職場⼈的常態:既⾯臨同齡⼈的競爭,也看到了後來者的追趕。

02   個⼈損益表

但是,⼀旦涉及到「⽐較」,最好的分析思路是:⻆⾊轉換。

如果讓⾃⼰迴歸到剛畢業的時候,那時⼜是怎樣的狀態?

答案是:住在⼩房間⾥,每天考慮的是今天能不能搶到 9.9 元的電影票,是時刻關注着種草的設備什麼時候能打折,是遇到⼀個難題不知道找誰可以幫助解決,是想着爲什麼⽼⼀輩可以在⼏千元⼀平時買到市中⼼的房⼦。

是的,當時有⻘春,也只有⻘春。

⽽在⼯作上,有衝勁,但是也只有衝勁。靠着蠻⼒,堆砌時間,才能勉強完成⼯作。……

以上內容,是本⽂初稿時的樣⼦。寫到這⾥,我不知道怎麼繼續下去。

這段時間,聽了⼀⻔財務課。在覆盤的時候,突發奇想,畫了下⾯這張圖: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它的來源是⼀張損益表(也叫利潤表),就是我們計算利潤的全流程。

在這張圖⾥,⾃⼰試着做了⼀些類⽐,並保留了⼀些,刪減了⼀些,得到了它現在的樣⼦。

具體的類⽐如下:

1.營業收⼊=我們在職場中獲得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外乎錢、名和成⻓。

2.營業成本=我們的付出。

這⼀般對應了我們付出的直接精⼒,⽐如爲了完成⼀件事⼯作7⼩時。

3.⽑利=個⼈⽑利。

它指代的是我們的額外收穫。⽐如⼯作時間內,我們在7個⼩時完成了⼯作,剩下的1個⼩時就是我們的額外收穫。

4.管理費⽤=⾃我修復或提升。

爲了有效地完成⼯作,我們需要⼀些時間來學習新知、覆盤舊有的內容,以及爲身體補充能量(⽐如鍛鍊),它們構成了我們的效率。

5.銷售費⽤=個⼈品牌。

這個有意思了,當你構建了⼀個良好的個⼈品牌,⽐如靠譜、樂觀等,在企業內會更加遊刃有餘,很多事情便能處理得更加便捷。

6.財務費⽤=⽋的⼈情。

企業的財務費⽤⼤多指的是⽋的債,對應的利息。對個⼈來說,很多事情都會需要藉助他⼈幫忙,但這都是⻓期良性往來,我們需要在其他場合進⾏償還,這部分對應的精⼒就是⼈情。

通過將以上的加減(如圖所示),最後得到的就是我們最終的利潤。

03   三個延伸的觀點

當然,這張圖有很多不嚴謹的地⽅,但可以試着⽤它爲剛剛提到的「競爭」,提供⼀個新的分析思路。

第⼀,分析⼀個⼈的付出,我們不能只看表⾯努⼒。

⽐如之前認識⼀個朋友,他在單位每天只⽤⼯作兩⼩時,就能完成別⼈⼀天的⼯作量。表⾯上看,他的「成本」(即「付出的精⼒」)很低。

但是,當我仔細瞭解了他的背景以後,得到的答案是他在業餘時間仔細研究了 Excel ,很多別⼈要加班的時間來完成的事,他可以藉助 VB 寫程序⽣成。

——他的「管理費⽤」(也就是「⾃我修復/提升」)很⾼。

這樣對⽐下來,最終的「個⼈利潤」與他⼈相差其實並沒有那麼⼤,只是結構有了變化。

第⼆,後⾯的三個具有⻓期價值,更應該特別關注。

雖然剛剛說最終的「個⼈利潤」相差不⼤,但是,這⾥還存在⼀個需要重視的內容——⾃我修復/提升、個⼈品牌、⼈情都有可能形成⻓期價值。

⽐如當那位朋友都 VB ⽔平達到更⾼的⽔準後,這之後不需要再投⼊太⼤的精⼒,也能讓直接付出變⼩。

所以,⻓期來看,個⼈的最終利潤將持續變⼤。⼜⽐如,當⾃我的個⼈品牌持續深耕,他⼈對你保持⾼度的信任,後續的⼯作也會變得更加順暢。

積累的⼈情有了更多的良性互動,別⼈願意給予更多的幫助,後續的⼯作也就更加容易。

第三,還是從⻓期來看,我們應該追求運營效率,⽽⾮時間投⼊。

對很多企業來說,壓倒他最後⼀根稻草的,在於現⾦流斷裂。

對於個⼈來說,壓倒他最終的,可能就是最終的利潤⼩於 0 。在⼯作前⼏年,當最終利潤⼩於 0 時,我們需要付出的就是健康,畢竟很多時候,多佔⽤⼀些休息時間也⽆妨。

但是,如果歲數⼤了,仍然只能去拼時間,肯定⽐不贏年輕⼈。⽽在其他⼏個變量還不能有效地提質增效,最終的結果就是徹底的潰敗。

有了以上三個觀點後,我想關於⽐較的答案越來越清晰了:

•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主題,有它的特點。

• 每件事的完成可以依賴的東⻄有很多,可以靠⾃⼰,也可以靠他⼈。

• 隨着年齡上去,靠⾃⼰的那部分越來越少,藉助資源完成的部分越來越多。

• 所以,沒必要因爲⾃⼰本身的那部分衰退⽽焦慮,因爲其他版塊在增多——這是時間和經歷帶來的財富。

我是尾巴

最後多說兩句。

⼈總是這麼奇怪,習慣於忽略掉其他變量,只拿其中之⼀來進⾏⽐較。說⽩了,就是思考的⽚⾯性。

就如同⼀個⼈,看了綜藝,就想回歸⽥園牧歌的⽣活。他只是將⾃⼰⽣活的壓⼒與⽥園的安逸進⾏對⽐,卻忽略了 Wi-Fi 、交際圈、購物便利性等變量。

⼜⽐如⼀個⼈想跳槽,他只是將兩份⼯作的⼯資進⾏了對⽐,卻忽略了企業⽂化、⼯作節奏等變量。

如果你看到的是點,就會被點吸引進去。但是,⽣活是⾯,它包括了太多的因素。⼀旦沒有理清,就容易被帶偏。

如果⽤⼀句歌詞來結尾,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恐。

晚安好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