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唱作人》第四期,我對他路人轉粉

在最新一期的《我是唱作人》中,高進被淘汰了。

在這幾期裏,對他路人感會比較強。但是,他最後的一席發言,卻讓自己有一種路人轉粉的衝動。

於是我開始分析這段話有什麼魔力。

讓我們來完整的看一下全文:

如果把高進的發言抽離出基本的邏輯框架,那就是:

我和我的同仁愛這個行業→可是我們大多數時候都默默無聞→很高興遇到了這麼一個舞臺→把想表達的唱給了大家→我會繼續努力→謝謝大家

如果只有這上面的骨架,感受肯定沒這麼強烈。

但是,高進的表達中,加入了很多能感染他人的詞句。

01  一開頭就進入畫面

在高進一開始的發言裏,他不是馬上感謝主辦方,而是把時間點拉回到過去:

我想起來我第一次站到這個舞臺上的緊張。

對於現場和屏幕前的觀衆,瞬間被帶入語境:從當初的緊張激動,到現在的黯然別離。

如此一來,配合着背景音樂,情緒自然也走向了傷感。

類似的表達方法,在小說裏也經常看到,例如: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加西亞 · 馬爾克斯)

那一天的情形至今歷歷在目。我去學校查看升學名單的公告,然後在雙槓上閒坐了一會兒,準備回家做煤球。我知道,政策規定不滿十六週歲的可繼續升學,父母身邊也可留下一名子女,我是兩條都合得上,不必下鄉當知青,被不少同學羨慕。——《日夜書》(韓少功)

02  利他主義

高進的發言,大部分圍繞「感激這個舞臺」來展開。但是,他不是空泛地說,這裏多麼多麼好,遇到了這些優秀的戰友,而是通過利他主義和經歷對比兩個細節來展開。

在講到自己來參加節目的動機時,他說,來這裏不只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那些跟他一樣,默默創作的同仁。

可能大家看不到他們,但是今天我勇敢站出來,我不知道會贏會輸。……但是這個行業總歸要有人出來告訴大家:我們非常努力,我們想讓你們看到我們也在做音樂,我們也在做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一個人的行爲不是利己、而是利他時,我們會天然地對他產生好感。

可能是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像我們看漫威電影,英雄們爲了拯救人類,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我們會爲他揪心,也會爲他吶喊,更會爲他喝彩!

03  對比的落寞

而當說到當初在接到導演的邀請時,則給出了一個具體的對比,強調了之前希望落空那種落寞。

從最開始導演組來找我的時候,我覺得可能是個玩笑,因爲我們在這個行業這麼久,經常會聽到類似的玩笑,最後不了了之。

這個對比,非常有殺傷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段話中找到共鳴。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學業、事業,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以爲可以,結果落空。

所以我們會對下面這些句子會有異常的感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關雎》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紅玫瑰》

04  整體結構

以上都是偏術的層面。我們再回到他發言的整體邏輯,基本遵循了時間線:過去、現在和未來。

1.過去:記得第一次站在舞臺上的激動,記得當初那些失落。

2.現在:我來了這裏,唱了歌,分享給大家我的喜怒哀樂。

3.未來:戰友們要繼續努力,我也會繼續努力。

4.最後再用「我是唱作人高進」,收起全篇。

所以從整體來看,結構也非常完整。

借鑑

對於我們來說,這有什麼借鑑意義呢?

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發表感言、演講、寫故事的場景,總是苦於表達太過平淡,那麼可以參照高進這個發言,做一些改變。

這裏以「公衆號轉型分享」爲例,來組織一份演講稿。

第一,用回憶開場。

大家好,我是曹將。站在這裏,其實真的很感慨,我仍然記得 5 年前,跟一個朋友的打賭。當時他說,你轉型不做 PPT ,之後肯定會慢慢被拋棄。我說,這不一定。於是我們堵了一次火鍋。

今天,站在這裏,希望主辦方給我拍張照,我之後發給朋友,火鍋應該沒得跑了。

第二,用共鳴渲染。

有好幾個晚上,我真的想要放棄。以前寫一篇技巧類的文章,一兩個小時就完工。但是現在呢?要去梳理邏輯,要去編排故事,要去提煉要點——四五個小時完全不夠用。

更麻煩的是,即使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得到的,卻是以前一半不到的閱讀量。

當時我就問自己:曹將,你輸了吧?

可是,不好意思,我是獅子座,我從不認輸。

至少我知道,這條路,是自己決定後走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第三,利他主義。

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收穫。

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留言裏說,這裏是他受挫後,願意停留的地方。

我知道,有些東西,不能用錢、不能用流量來衡量。

第四,收起全篇。

感謝大家。

我是曹將,獅子座的曹將,自媒體「曹將」。

晚安好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