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沒效果,是不是因爲你不會做筆記?

很多人會有一個困惑,就是書讀了那麼多,爲什麼感覺沒有效果?我想,原因無非有幾點:一是沒有記筆記,二是沒有讀透書,三是缺乏思考,四是沒有著書立說。

讀書如果是爲了消遣,大可以不必在乎以上幾點,怎麼舒服怎麼讀,但是如果想通過讀書提升見識、拓寬眼界、豐富自身的話,那麼我們不能只是單純的爲讀書而讀書,而應該在讀書的過程中多一些記錄多一些思考。

那有哪些記筆記的方法呢?

1.摘抄法。

摘抄應該是最簡單的一種記筆記的方式,從讀書開始,老師就教會我們在看到經典的句子、名人名言的時候應該記錄下來,爲日後寫作豐富素材庫。

因而,我們不能小瞧了摘抄的作用,每本書中總會有那麼幾句話,那麼幾個觀點與衆不同,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把這些看起來有用的語句記錄在筆記本中,當然,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APP,比如塗鴉筆記、印象筆記等幫助我們摘抄。

有的時候,我看到一篇文章會覺得特別有用,就會把內容打印貼在筆記本中,方便日後再讀再思考。例如,我在看《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的時候,我覺得《給自己的每一天注入力量》這篇文章中觀點以及方法,需要反覆閱讀與實踐,於是,我就把整篇文章複印貼在了筆記本中,方便以後再學習。

摘抄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文字,更可以是一個章節,最重要的就是一定得對自己有用,或者其中的見解特別獨到,是自己從未想過且能對自己未來有幫助的。

李敖在讀書的時候,也習慣採用摘抄法,不過他會用買兩本書,邊看邊撕,一本撕正面,一本撕背面,整本書剩下的就是他摘抄的精華。

如今,科技發達,摘抄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方法,做好摘抄,做好記錄。

2.目錄法。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單單隻看書中的內容,還需要仔細閱讀書的目錄。特別是一些方法、工具書,它們的目錄特別重要,基本上採用最精簡的方式,把整本書的重點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因而,我們在做這類筆記的時候,可以簡化一些,就將目錄的摘抄到筆記本上就可以了。例如,我在看《50個教育法》的時候,我發現這本書的目錄,很有條理,第一章是身爲家長的8個覺悟,第二章是教育的11個目標……而且,書中的每一章節就是按照目錄的框架進行展開。

碰到這類書籍,我就採用目錄記錄的方法,把整本書的目錄記錄下來。這種方式,不僅方便我們對整本書具體內容的把握,而且我們也可以通過目錄進行思考,如果自己寫目錄上的內容,將從哪幾個方面着手……

3.對話法。

這個方法也可以算是一種思考的方法。書中很多內容其實是可以引發我們的思考,引起我們共鳴的。

在讀書的時候,很多人會習慣把自己的想法記錄在書的空白處,等到再次閱讀的時候可以看看曾經的感悟,再寫下自己新的感悟,進行思想的碰撞。不過,這種方法有個缺點就是不方便靈活運用。人的記憶畢竟是有限的,要從衆多書中查找某一頁的內容、當時自己的想法着實有些困難。

因而,我們可以把一些引發我們思考的句子、段落摘抄到筆記本上,再在下方或者邊上寫下自己的感悟,等下次翻閱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運用的內容。這種方式我更傾向叫做“對話法”,因爲這種感覺就像是與作者在對話一般,對於某個觀點,作者是怎麼表述、思考的,而自己又有哪些想法,通過這種方式,爲我們日後書寫讀後感或者書評、文章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內容,爲著書立說奠定基礎。

4.思路法。

思路法,有些類似於思維導圖法。大家都知道,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我們有條理有框架的把握一本書的結構、內容、方向,方便我們快速找到一本書的主線,對我們把握全書的主旨有着巨大的幫助。在做思維導圖的時候,我們可以做整本書的思維導圖,也可以分章節的做,最主要是幫自己理清看書的思路。

當然,我們還可以對書中的某一個觀點,採用箭頭標識的方式,用簡單的符號、言語來爲自己建立筆記,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學會精簡語言,學會高度歸納。

比如我在看《不能錯過的英語啓蒙》一書的時候,就採用了這種方法,看下圖第二段Phonics拼讀法的筆記,我採用了幾個箭頭幾個詞語,一方面指出Phonics的含義,另一方面指出Phonics的練習方法,指明學習的循環方式,自己看的時候簡潔明瞭,對於回顧這個部分的內容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因而,採用思路法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適合自己思路的方式,主要的方法就是用符號、簡單的語言來表述。

以上就是我自己做筆記的四種方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確實爲我在讀書的時候,提供了便捷,爲我著書立說提供了條件。我始終認爲,讀書與筆記是密不可分的,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先從記筆記開始,慢慢地掌握技巧和方法,方便我們複述書中內容,掌握書中的要點,使書中的內容爲自己所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