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萧萧》读后感

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萧萧》读后感

        沈从文的《萧萧》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名叫萧萧的童养媳的故事。

        萧萧十二岁时出嫁为童养媳,丈夫是尚未断奶的三岁小孩。别的女人出嫁一般都哭,她不但不哭,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这也怪不得萧萧,她从小失去母亲,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对她来说,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再说,萧萧只有十二岁啊,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了。

        “童养媳”三个字决定了萧萧的命运。不过萧萧的命运不算很坏,虽然她十二岁就已经失去了寻找爱的权利,但她既没有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辛酸,也没有萧红《呼兰河传》中童养媳的凄惨命运。用沈从文先生原文中的话说,“一切并没有先前受苦”,在婆家“喝冷水,吃粗粝饭”,“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十四岁时已高如成人,“绩麻、纺车、洗衣、照料丈夫以外,打猪草推磨一些事情也要做。还有浆纱织布:两三年来所聚集的粗细麻和纺就的纱,已够萧萧坐到土机上抛三个月的梭子了。”不过萧萧虽然身体发育好像成人了,但她的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她也曾做过“女学生”的梦,“用手捏着辫子末梢,设想没有辫子的人那种神气,那点趣味。”

        但涉世未深的萧萧后来被一个叫花狗的长工引诱怀孕,做了坏事的花狗却全无担当,撇下她一走了之。萧萧很害怕,吃香灰,喝冷水,企图堕胎,却未能如愿。她也想像花狗那样逃走,但却被家里人发觉了,将面对或“沉潭”或“发卖”。最终因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又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才幸免于难。最终萧萧顺利产下一个婴儿。丈夫一家人还算开明,尽管这是花狗的儿子,但还是“把母子二人照料的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来补血,烧纸谢神”。十年后,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个圆满的结局,然而萧萧再也不会到水边去,用手捏着辫子末梢,设想没有辫子的人的那种神气,那点趣味。也许那一阵子,她心里会闪过那样一丝想法——随女学生去,随自由去,可是她最后没有走出那一步。她是“童养媳”,这样的一个身份定位就注定她的人生不能由自己掌控,无法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女学生成为她少女时代的梦,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梦。最终萧萧还是留在了那里,抱了她新生的毛毛,像当年自己抱着丈夫一样,命运几经转折,却又回到了起点。

        萧萧仿佛是幸运的,她躲过了被“沉潭”或“发卖”的结局,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辈子活在自己的愚昧和无知里,任凭命运将她带往何处,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要反抗。从这个角度讲,我宁愿小说的结局不是这样的,而是让萧萧去逃走,去做女学生,追求自己想过的自由生活。可惜,小说的结局不是这样的。不过,这正是沈从文先生的高明之处,这样的结尾会更加发人深思: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是像萧萧那样听从命运的摆布随波逐流,还是勇敢地去追逐自己想过的自由幸福生活?

      幸运的是,萧萧所处的时代已经永远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女性,不仅真正的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去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且真正能顶半边天,各行各业的成功女性不胜枚举,这恐怕是萧萧连想都不敢想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