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無與倫比的太空旅行——讀《2001:太空漫遊》

我已經許久沒有讀過科幻類的小說了,聽說這本書特別地有名,連劉慈欣都推崇不已,這纔有幾分好奇,於是嘗試着讀完了。我只讀了第一本,卻對後續的三本都充滿了期待。想來之後,我也會陸續讀完的。

本書是英國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在1968年爲一部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而這部電影在當時以至現在都挺有名氣。

故事的背景是有一個古老而未知的外星種族,利用巨大的黑石板研究宇宙各處的有機生命體,並還嘗試促進生命體的演化和進步,成爲此阻礙的則會被抹殺。

小說的開始發生在三百萬年前的非洲,猿人在某種神祕力量的促使和督促下開始有了向更高層次進化的趨勢。下一章便跳轉到了20世紀末,人類在月球上的巨型環形山——“第谷”的山腳挖掘出了非自然形成的巨石板,尺寸分毫不差地是1:4:9,證明了宇宙中存在有人類未知的文明,且在三百萬年前來過月球。正巧太陽的第一縷光芒照射其上,巨石板發出了一陣震耳欲聾的尖銳聲響。接着轉到2001年的這次太空任務,宇航員們乘坐發現號,前往木星,又因一個機密原因,改爲穿越木星前往土星,目的就是爲了揭祕月球上那塊巨石板背後的未知文明和土星之間的聯繫。

前情都是鋪墊,故事的高潮是2001年的太空漫遊。但所有的前情都是必要的。作者的細節描寫得十分詳盡,詳盡到我的腦海裏都可以勾勒出差不多的畫面來,非常引人入勝。說實話,我在三百萬年前的故事開始時就已經完全沉浸其中十分入迷,爲初期人類智慧的萌芽感到喜悅。後期描寫的木星環、土星環也非常讓我向往,感覺網絡上搜索出的圖片已經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發現號”上人工智能的反叛和土衛八上的祕密都讓我震驚不已,同時想到這是現在科幻電影中常見的情節,不過在1968年來看,這些對未來恰如其分的猜想就非常前衛了,感覺是開創了先河。

小說中涉及了許多的天文知識,讓我大開眼界,有些不懂的地方我是一手拿着百度, 邊查邊看的,這讓我收穫良多。同時一些細節的刻畫閃現已經讓我脫離了這是本小說的認知,彷彿這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而我,是在讀某位宇航員的航天日記。

總之,我的觀感非常好,我很好奇後面還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並且有些迫不極待。阿瑟克拉克不愧爲“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他的這部作品值得一讀,讓我們的頭腦在想象的太空中遨遊一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