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當下活出喜悅來,纔不枉人生此行

《我們內心的衝突》是我讀卡倫•霍妮的第二本書。

卡倫•霍妮是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她主張文化決定論取代生物決定論。她的代表作有《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和《自我分析》等。她的書可作爲自我檢查的手冊,因而,這本書我讀得很慢。


瞭解過作者的人,就能明白爲什麼她能夠將神經症分析得這樣透徹。因爲,她不僅是在幫助患者分析療愈,同時,也是在療愈自己。

我們內心深處,似乎總是住着一對冤家。無論你想幹什麼,或者正在做什麼,總感覺有另外一股來自內心的力量,阻止你這樣做。以至於讓我們覺得理想很豐滿,而現實卻是那麼殘忍。


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裏說:“神經症患者常常感到自己在爲難自己,自己就是自己路上的絆腳石。”

關於《我們內心的衝突》,我有三點感悟。

一、童年的經歷不是你放棄自己的理由


過分熱衷於挖掘童年的分析……只會導致無休止的重複,以及對探索目前在患者身上運作的力量缺乏興趣。——卡倫•霍妮

就如同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一樣,人們同樣無法選擇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經歷的確會雖然重要,而且對一個人人格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人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生活的經歷,以及與他人的關係,最終會影響整個人格。因而,把內心的衝突完全歸咎於童是不對的。

小時候,我們沒有形成自己的判斷和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來自父母。父母傳遞給我們的價值觀,無論對錯,我們都全盤接受。隨着年齡漸長,我們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自己的價值觀與從父母那傳承而來的價值觀產生了衝突。我們焦慮、痛苦、壓抑甚至感到孤獨無安全感。我們要麼順從父母,違背自己的內心;要麼叛逆,凡是父母說的,我們都懷疑,凡是父母讓我們做的,我們都抗拒……

但是,人是會變的。不是童年塑造了現在的呢,而是你的經歷和價值觀,塑造了現在的你。簡言之,就是你自己塑造了自己。把成年後的一切歸責於童年,無異於推卸所有的責任,放棄了自我。


承擔責任並且對自己負責,纔是一個人獲得內心真正自由的必要條件。——卡倫•霍妮


二、直面真實的自己,纔是改變的開始


簡書朋友羣裏有個朋友,情緒一度低落,曾在朋友圈裏流露想要自殺的想法。羣裏的網友自發的組織起來,有的主動聯繫他,給他開導;有人向羣主索要這個朋友的聯繫方式;甚至還有人報了警。一羣素不相識的人,爲了挽救一條生命而團結在一起。


在羣裏沉默了許久的故事主角最後發言:“謝謝大家的關心,我很好!”

我們小心翼翼地問他爲什麼想不開。他說因爲自己的身高太矮,有輕生的想法。羣裏陸續有人拿自己的身高自嘲去開導他。


我很理解想輕生的朋友的感受,因爲身高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隨之而來的自卑,讓我否定自己的所有優點。對於別人討論身高問題,我特別敏感,覺得自己是個沒有希望的人。


後來,我想通了。身高不是我能改變的,我只能接受我自己。別人若總是拿我的身高說事,只能說明他們不咋地,我能改變的只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意識到,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浪費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上,還有很多書等着我去讀,還有很多美景等着我去看。


三、別放棄成長和奮鬥,要成爲你自己


作者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裏指出,內心的衝突並非神經症患者的專利,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衝說:

幾乎所有人,都是一道行走的傷疤,帶着五花八門的痛苦,孤獨地生存於世。


我們無法脫離所處的文化環境,也無法改變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成爲自己。


臥薪嚐膽、囊螢映雪、懸樑刺股、鑿壁借光……


一個個艱苦奮鬥的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那些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恐懼、彷徨、焦慮、壓抑,在我們不放棄自己,努力奮鬥的時候被碾壓,直至碎成渣。


直面自己內心的衝突,不放棄內心的夢想,艱苦奮鬥,"活在喜悅的當下,不在無盡的惡性循環中飽受折磨。"



卡倫•霍妮說,只要我們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甚至是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自己的人,沒有放棄成長和奮鬥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