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你不行



一個日本的高中生,名叫坪田信貴他的入學測試沒有取得好名次,因而沒有心思學習。更糟糕的是,有位老師的對學生管得非常嚴格,讓他更不想學習,以至於一年級結束時學校開會討論是否讓他升級。

某天,這位老師對坪田信貴說:“你已經到了癌症晚期。”他衝進老師辦公室,要求老師從零開始教他做筆記的方法、聽課的方法、在家學習的方法,等等。可是,老師不是讓他寫十遍單詞,就是寫一遍。他感覺自己學到的都是錯誤的方法。於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並按照自己的方法不斷嘗試和調整。他的成績反而提高了,也喜歡上了學習。

爲什麼老師教的方法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有用,成爲老師眼中“聰明”的學生,而對部分學生卻沒用,成了老師眼中的“笨蛋”?

坪田信貴是高分勵志電影《墊底辣妹》主角老師的原型、原創作者,日本百萬暢銷書作家。他也是日本坪田補習班負責人,迄今輔導過上千名學生,使用基於心理學的學習法,讓很多學生成績在短期內得到迅速提升,最終考上理想大學。

他的新書《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是爲那些討厭學習的人而寫的。他從心理學的角度,以及自己的經驗,旨在喚起讀者的學習熱情,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成績,進而改變人生。



一、聰明和笨蛋並非天生,只因方法不同

1、“聰明”的人用了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做了刻意練習

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沒有統一的答案,因爲最適合你的方法,得自己尋找。

記得我在教自己的孩子數數,從1數到100,我教了無數遍,她依然不會。我生氣得罵她“笨”。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說她會從1數到100了。只見她用手腦速算的方法,真的從1數到了100,得意地看着我,等我誇她。我誇獎她,問她爲什麼以前不會,現在就會了,而且一次也沒有數錯。她說,老師教他們用手腦速算來數的。

你看,我自己教的老套方法沒把孩子教會,卻罵孩子笨。孩子真的笨嗎?當然不是,是我的方法不對,老師的方法比我的好,教會她數數了,她也完整而正確地數了出來,成了老師眼中的“聰明”的小寶貝。

方法不同,一個“笨”孩子變成了“聰明”的孩子。只因用了不同的方法。可見,聰明和“笨蛋”並非天生,只因方法不同,並且做了刻意的多次練習。


2、適合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

死記硬背是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用過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對與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有用,但是對於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要在短短兩天內記住國旗下講話的發言詞,實在太難了。一來,發言詞字數較多,有200多字;二是孩子認字不多,每法照着稿子念;三時間太短,老師是週六發到我的手機上的,要求我女兒於下週一在國旗下講話,時間十分緊迫。

帶着女兒唸了幾遍之後,她沒記住,而且產生抵觸心理,再教她念,她不願意了。到了週日,一大早我又開始教她,唸了幾遍後,她又鬧情緒了。我就在想,這樣不行,得換一個方法。我想到了思維導圖。我帶着她,將講話內容分成5個不同的句子,把每個句子用圖表示出來。不如“祖國媽媽”,我畫了五星紅旗;“祖國的花朵”,我畫了一朵花。

思維導圖畫完後,我帶着她邊看導圖前邊記憶,重複3-4遍後,我們扔開導圖背發言詞。結果全部背出來了。

死記硬背,也許對別人短時間來說有用,但是對我女兒卻用處不大。說明死記硬背這個方法並不適合她,思維導圖卻很適合她。

二、沒有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1、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不是固定的

坪田信貴在《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裏指出,真正適合自己的方法,需要自己去尋找,而且這個方法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學習方法不能一直不變,不能漫無目的地繼續使用。——坪田信貴,《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

2、不斷嘗試、不斷試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世界上,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是現成的,想要自己不斷嘗試、不斷試錯才能找到。作者在書裏提到PDCA循環法,並將微調整更細化分成6個階段。

在這裏,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執行。無論你定下什麼目標計劃,先“注入120%的幹勁”,連續執行三天到一週,抓住感覺。

比如說,我要一天看一本書,第二天寫書評。執行了一週以後,我發現我的時間太緊了,雖然能夠完成,但是對年幼的孩子照顧就有點疏忽了,而且睡眠嚴重不足。於是我做了調整,那就是每週看兩本書,寫兩篇書評。然後再執行一週……

還有就是,如果我不能夠在1-2天內看完一本書,就會影響我一週的計劃。於是我又做了微調整,儘量讓自己的讀書時間控制在一天,做讀書筆記和寫文章初稿用一天。

3、性格不同,方法也不同

作者在書中闡述了9種類型的性格在學習上的方法要點。這9種性格類型分別爲:完美主義者、奉獻者、目標達成者、藝術家、研究者、實幹家、樂天派、統率者和調停者。

每個性格都有不同的學習要點。比如,我經過測試後發現自己是藝術家型性格。作者給出的學習要點是“意識到'目標的目的'很重要。因爲一旦幹勁被激發就能集中超常的注意力,即使不能精確地調度和設定方法也沒問題”。

三、克服自卑,相信相信的力量,你也行

1、提高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自卑的人無法擁有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所謂自我效能感就是對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件事情的判斷,簡言之,就是自信。它受失敗的經驗和成功的經驗所影響。

積累小的成功的經驗,有助於提高自我效能感。

2、克服自卑,相信相信的力量

自卑是一種對自己的認知偏差。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基於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上,認爲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實際上“學習的目的是成長,並非與他人做比較,而是改善自己”。

由於父母的期望,給孩子種下了自卑感,認爲自己不如別人,因而喪失幹勁。他們通過取得眼前的好成績來保持“優秀孩子”的面目,進而進入自我欺騙的怪圈,完全忘記學習的目的。

要克服自卑,坪田信貴也給出了方法,那就是——用成功的經驗覆蓋失敗的經驗。

心理學家J.W.阿特金森提出了一個數學公式:

幹勁的強度=①達成動機×②主觀的成功概率×③目標的魅力

作者指出,所有的概率都是主觀的,而非客觀。因而,"盲目的自信"有時候是相當重要的。它決定了你的幹勁大小。如果你自卑,認爲自己不可能成功,那你就真的不會成功。如果你認爲自己會成功,那你就一定會成功。

這就是——相信的力量。請相信相信的力量。

總結

一、聰明和笨蛋並非天生,只因方法不同

二、沒有最有效的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克服自卑,相信相信的力量,你也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