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致讀書:別讓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野心,還辜負了生活給的苦難

最近熱門電視劇《都挺好》迎來大結局,一方面觀衆在咒罵電視劇結尾的大團圓相較原著的失真;同時又無比欽佩於“蘇明玉們”的拼命努力,職場的掙扎與搏鬥就是爲了走出原生家庭的坑。究其根本,“蘇明玉們”如此打動大家,還是因爲她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而且她配(pei)。

所以,也要請大家務必珍惜身邊這樣的人:讀書比你多,還比你努力的人。因爲很可能她們看到的世界不一樣,很可能有一天,她會帶你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曾瘋傳網絡:《孩子,你爲什麼要好好讀書?》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孩子,我爲什麼要你那麼拼命讀書?因爲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美好事情等着你去發現。”

但這段話從另一個層面,可能也恰恰反映了:要做到“好好讀書”真的不太容易。需要我們心理素質和求生本能都過硬,首當其中是不折不扣地踏實走完這三步。


一、 讀書三步走:愛上讀書這件事兒,真的很難嗎?


第一步:“沒事翻翻書”,養成一個習慣比什麼都管用

好讀書、真心把書當成摯友去交往,直到逐漸養成“沒事翻翻書” 的習慣,但總是有太多人堅持不下。拿起書又放下,一本書總也讀不完。就像背單詞,永遠是Abandon,永遠到不了B打頭。這作爲某紅寶書第1個單詞,也真是機智而諷刺!

因此,讀書最好先從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開始。大多人會選擇通俗文學,金庸、童謠、哈利波特等,讓一隻腳先跨進來再說。

從簡單的、流行的和自己喜歡的入手,不抱心理壓力去讀,不必非得抱着《理想國》、《道德經》一啃就是三年。這個時候的量力而行很重要。

但此方法僅限小學生,此後就要跟着書找書,常常思考。

第二步:避免“低水平勤奮”,讓讀書見到“回頭錢”

很多人讀書不少,但只停留於自己喜歡、沒有挑戰的的那一類書,科幻、言情,玄幻、各種網文,只願快樂地當個小學生。

2015年,一份從網上流傳出的關於中美大學生圖書館借閱書籍對比的消息,讓很多中國人自慚形穢起來:中美名校大學生閱讀書單對比:差別巨大,引人深思。在郝明義《越讀者》一書中也有類似案例:

一美國教授做問卷調研,其中一題是關於學生“閱讀動機”。問卷回收整理後,這位教授很困惑地問郝明義,“爲什麼中國大學生的閱讀動機中,會有爲個人興趣、打發時間”閱讀?教授說:“在美國,我的學生連我指定的讀物和文獻都讀不完,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讀自己個人感興趣的讀物。”

可想而知,在我們吸收知識最關鍵的年齡裏,如果讀書只爲圖個樂子、消磨時間,人的視野、心境、綜合能力終將難以提升,只會陷入“低水平勤奮”的坑而不能自拔。讀書就像吃飯,是精神食糧,但如果一直挑食,就會營養不良。究其原因,還是人性的懶惰和怯懦在作祟——只願待在舒適圈不出來,但長此以往,勢必會後繼乏力,對未來生活構成更大威脅,想改變也越來越難。很可能這輩子就這麼過去了。

那麼,努力跳出“舒適圈”吧!從坑裏爬起來吧!也只有脫掉身上的這種“孩子氣”、“情緒化”,才能進入閱讀的第二層:即能夠在通識教育的知識海洋裏自由遨遊,廣泛涉獵文史哲藝、經管社科、自然科學等等,讓你的能力、視野與情懷,從此坐上小火箭。

在通識教育整體知識體系裏浸泡時間一久,你會發現之前困擾你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不戰自勝,迎刃而解。所以,要多讀經典文學,如《基督山伯爵》、《罪與罰》、《紅樓夢》等;嘗試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涉足史哲藝、政經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以及數理邏輯等科學,以及關注到AI等新興學科領域的興起和發展,如《理想國》、《社會契約論》、《人的問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我是怎麼做的?

首先,儘量保持一個星期一本書(如果做不到,可以藥力減半,再減半,直到你能堅持下來),one book one week keeps ignorance away

其次,我以一個月爲單位來讀這 4-5 本書的份額,一次讀 2-3 本,合理劃分在工作日和週末早中晚的不同時段,這樣有個好處——我可以與每一本好書 “泡在一起” 的時間更長一點,日久生情,這個間隙我會有更多的思考摻雜在裏面,攪拌攪拌讀書的香味就會慢慢飄出來了。

另外,一次 2-3 本,儘量涵蓋不同種類、不同功用的書,比如:小說文學類,《傲慢與偏見》《心靈是孤獨的獵手》;增長智識類,《鄉土中國》、《爲什麼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技能專業類,《爆款文案》、《增長黑客》。

然後建立知識地圖,對於每個通識領域整理出自己的好書目錄,這樣以後也可以隨時知道往哪裏走,腳往哪兒伸。當然你也可以來問我。目前我的 Personal  e-Library 已經有藏書書目 4000 冊上下,均分在豆瓣 8.5 分左右,質量還比較好,可以彼此分享、共同完善。

第三步:切忌貪多嚼不爛,“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好讀書”的習慣,也能堅持博覽羣書、勤學愛智,你會生出一個真正讀書人才會想到的經典問題——“好書那麼多,有生之年,我能讀完嗎?”

對此,我的想法是:讀書不是爲了把好書讀盡,而是我們想通過讀書得到什麼,想通過讀書遇見怎樣的自己。儘管去讀吧、去遨遊吧,就像胡適的名言——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不必急、時光易逝莫要追!

人的一生,肯定會有各種各樣諸多遺憾,但重要的不是遺憾本身,而是遺憾發生時自己會不會後悔!常常問自己:遺憾發生時,我準備好了嗎?那時的我,是個怎樣的人?

P.S.: 我認爲,好書是可以讀完的,關鍵是明確自己當下的成長目標。

比如有的人說我想發財,實現財富自由(目標)。

不是說不可以,重點而是你計劃如何去做。如果是我,我要想清楚如何開源節流,如何豐富我的收入來源,如何讓我的收益跑贏時間(如何做),我目前具備哪些優勢能力和資源可以讓我產生收益,以及我可以學習些什麼來提升自我(現狀)。也就是《原則》一書作者達利歐,世界上最會賺錢的基金理財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開篇就提到的思考進路:我想要什麼;事實是什麼,即現狀;我應該如何做?

如此,通過知識地圖,高標準選書、不斷分解目標、縮小範圍、提升讀書效率和計劃性,這樣一個小的分解目標不會超過 5-10 本書就會有不錯的進益。



二、王維治學三境界:「終有所得,方覓本我」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蕭瑟的秋風中,遊子登高望遠,懷念親人,音信不通。如一名學者剛開始在致學時那種對知識的惆悵迷惘的心情躍然紙上。

換個角度來說,做學問者,首要高瞻遠矚,認清前人的路,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是讀書做學問的起點。

反過來,讀書,要關注周遭環境變化和社會真實需求;而不是個書呆子,只顧紙上談兵、閉門造車。因爲,只有保持如此敏感心境,才能觀察得到“昨夜西風凋碧樹”;同時又能尋得高處,看得比當下更遠,把握得住未來趨勢,方爲“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

即,我們開始要跳出自己讀書 “舒適圈” ,解決視野之廣度的問題。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 ,爲伊消得人憔悴。”

沉溺於熱戀中的情人,對愛情總能執着。哪怕人消瘦了,也決不後悔。就如學者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一旦認定目標就孜孜以求、 哪怕嘔心瀝血,終亦不悔的執着精神。換個角度,做學問者,應深思熟慮,就象熱戀中的情人那樣熱切、不惜一切的追求目標。

反過來,人在精進時,更容易遇到瓶頸。就像登山,最開始肯定最輕鬆,而越想放棄的時候正是離山頂越近的時候。因此需要有所堅守,“衣帶漸寬終不悔”;同時耐住寂寞,哪怕再困難,也要“爲伊消得人憔悴”,但心中始終有陽光,滿懷希望而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看見人生的The Silver Lining。

即,當我們願意耐下性子去啃一些大部頭、大經典的時候,努力解決思想之深度問題。只是別忘了當初爲啥要攀登這座山就行。

第三境界:“衆裏尋他千百度過,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一名句告訴我們:似乎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就不會有瞬間的頓悟和理解。也就是說,做學問者,只有在學習和苦苦鑽研的基礎上,才能夠功到自然成,一朝頓悟,發前人所未發之祕,闢前人所未闢之境。

反過來說,這時可能恰恰是內心最平靜的時候。因爲 “燈火闌珊處” 5 個字,就能自動賦予“千百度”很高的意義,心裏就覺得 “值了!” 。



婚紗不止是讓新娘那一刻成爲最美的人,也是新郎最感性的一刻!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特別打動我,說的是 “很多新郎在婚禮上,背對着等待愛人穿上婚紗,向自己款款走來,轉身那一刻,他哭了,像個孩子;她也哭了。” 因爲這時的女人太TM美了!

所以,儀式感究竟是什麼?很多人其實並不懂。儀式感重要的不是儀式本身,也不是鑽戒、豪車等等,而恰恰是那個默默等待、堅持攀登、共同努力的曾經和那個過程,這賦予了當下那一刻無窮盡的意義

——要知道,站在真正的山巔之上,很多人其實是不會喊出那一聲的。生活需要儀式感,更需要完成儀式那 1 秒前的所有堅守、努力和勇氣。

不知聰慧如你,是否發現我一直在說的自我通識教育,其實就是通過第一境、第二境之後所達到的「終有所得,方覓本我」的第三境。

總的來說,讀書是自成順序,由淺入深、由窄漸寬,從 沒有自我(Nowhere to find myself!) 到 終得自我(Just me is enough!) 的過程,亦自有境界上的區分。


三、“讀書三問”:讀好書、讀書好、好讀書


如上圖,成長是從輸入到輸出,再到實踐應用的過程,這是I.O.D.的學習路徑法則,踏實走好每一步,則必有所進。思考就像每一條黑線,貫穿其中、連接交融。

以讀書而論,

輸入,側重“選書”的重要性,【讀好書】;

輸出,重在慎思、用心體悟,把握好過程,領悟【讀書好】;

實踐,長期堅持,日積月累,踏實前行,註定你會是【好讀書】的人。

道理雖簡單,然人之一生,讀書時往往又太容易被一點難絆住腳步,不得要領、不得其法而放棄,留下終身遺憾。

年少無知時,不懂讀書之好,是因爲不願下苦功夫,或者方法失當,未入其門道,可惜

待年稍長時,舒適圈已成,就像老話常說的:“這個人已定了性了!”,等於判了死刑,再想多讀幾本好書,通過讀書學習來增長智識、獲得心境平和豁達,以及實務致用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已萬不能夠,更可惜

同時,我們可以確知,讀書和寫作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發明、最好的習慣、最一本萬利的生意,但最終又得幾人愛上讀書這個事?可惜了了


就像最近單曲循環、愛到不行的《年少有爲》(李榮浩)裏所唱的:

“假如我年少有爲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那些美夢沒給你,我一生有愧;假如我年少有爲知進退,纔不會讓你替我受罪,婚禮上多喝幾杯,和你現在那位……原來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假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