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階級固化與成功標準單一:父母教育焦慮的兩大原因

原創 | 書影君

中國家庭中的兒子,總是和母親的關係更爲親密一些。

想起一個笑話。兒子無論幹什麼事總是要先喊“媽”,“媽,我餓了!”“媽,我衣服呢?”“媽,學校要交錢”。

即便偶爾喊一聲“爸”,後邊也會緊跟一句“我媽在哪兒?”

中國的父親給自己兒子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嚴厲、苛責、不苟言笑,並且總在缺席自己的成長過程。

中國的父親,總是不善於表達自己對於兒子的愛。

他們拙行訥言,甚至就連親密的表情都是吝惜的。這也不怪父親們,因爲他們在當兒子時,自己的父親同樣如此。

中國父子的感情,總是冷靜多於熱情、無言多於密語、彼此隔閡多於相互依賴。當父子同處一室,常常以沉默相對,彷彿血脈相連,已經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究其原因,中國父親不是不愛兒子,只是不知如何表達這種愛。

鄧超與俞白眉執導,由鄧超主演的《銀河補習班》,目前正在國內進行點映。影片就講述了一對中國父子,彼此相扶,共同成長的故事。

一、探討教育的皮,包裹着父子關係的核

影片的主線,關於成長,即探討什麼纔是好的教育。但在這根主線之下,卻暗藏着另一個主題:父子之間那通過血脈而形成的牽連與羈絆。

(以下有部分劇透,介意者請繞道)

鄧超飾演的馬皓文,曾經是風光無限的橋樑設計師,還成爲北京亞運會火炬手。

但萬萬沒有想到,他設計的橋樑,就在他懷抱兒子、高舉火炬萬衆矚目的榮光一刻,轟然倒塌。

隨之倒塌的,還有他和兒子的人生。

作爲設計師的馬皓文,因爲橋樑事故鋃鐺入獄,整整七年時間,缺席了兒子的成長。“屋漏偏逢連夜雨”,妻子馨予在探監時,也向他遞交了離婚協議。

七年之後,馬皓文刑滿釋放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殘破的家,和千瘡百孔的生活。

昔日同事依舊對他仇視,因爲事故影響了他們多年的獎金。

妻子已經改嫁,與新丈夫共同經商打拼。

缺少父愛的馬飛,此時已經叛逆,學習墊底、偷看課外書,甚至到了被學校開除的危險邊緣。

兒子馬飛從小腦袋就比別人慢半拍,同學嘲笑、老師嘲諷,還給他起了個外號“缺根弦”。

就連馬飛那焦慮的媽媽馨予,都認爲兒子馬飛不是學習的料,她總是一臉苦悶地發愁,馬飛將來要被社會淘汰了怎麼辦。

在媽媽馨予的眼中,兒子馬飛的人生,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麼上北大清華,要麼去樓下賣煎餅。

馬皓文不信這個邪,他與刻板嚴肅的教導主任打賭,如果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裏,兒子馬飛考進年級前十名,就可以留在學校繼續讀書。

而接下來馬皓文要做的,就是重新走進兒子馬飛已經封閉起來的內心世界,重新找到一個父親,在兒子心中的位置。

影片中有一幕令人感觸頗深:馬皓文刑滿釋放,帶兒子馬飛回到曾經的舊宅。

馬飛看着自己小時候在門框上划着的身高線,再參照自己現在的身高,用手比劃了一個20釐米左右的差距。

馬皓文看着已經長成半大小夥子的兒子馬飛,潸然淚下。

那20釐米,就是他留在兒子生命中的空白。

二、要低頭看路,還是要仰望星空?

滿臉嚴肅的閻教導主任,在影片中代表傳統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

他對學校的榮譽視爲生命,學校歷年成績優秀的孩子,照片都被高高掛在辦公室的牆上。

學習不好、違反校規的學生,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一定要除之而後快。

比如馬飛。

而閻主任最大的底氣,就來自學校連續十年都是全市高考前三名,還出過考上清華的孩子。他認爲,一切與傳統教育理念相沖突的觀點,只不過是差學生及家長的自我安慰罷了。

大考在即,馬飛的爸爸居然要給兒子請假15天,去珠海看航展。這在閻主任看來,簡直是拿孩子的前途開玩笑。

他說,“這段時間,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耽誤不起啊。”

馬皓文卻說,“孩子人生的重要時刻,應該平均分佈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天。”

閻主任與馬皓文,秉持着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馬飛期末考試,作文內容天馬行空,幻想到了紫禁城裏發射航天飛機,被閻主任以“離題萬里,與標註答案不符合”而判了零分。

馬皓文堅信兒子的作文想象力豐富,一個孩子的人生,也不應僅僅只有考試卷中“A、B、C、D”四個標準選項。

但閻主任卻堅信,要想人生成功,就要考試高分,而要想考試高分,就必須嚴格按照標準答案。

他不無諷刺地對馬皓文說,“考生自由發揮的後果,等高考老師判完卷子,你就知道了。”

閻主任這麼堅信標準答案的力量,來自於他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在60年代考入師範學校,在光着腳走進學校大門的那一刻,命運徹底被改變。“我們村的孩子從來沒有穿過鞋。你要想以後不再光腳,就要做對眼前的卷子。”

但馬皓文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是引導孩子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人生如同射箭,你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箭靶子,每天拉弓又有什麼意義呢?”

三、什麼纔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擺在中國甚至世界家長面前,頭等重要的一份人生試卷。而這份焦慮,來自於人人希望突破階層,努力攀升社會高峯的原始本能。

馬皓文堅持用自己的理念教育兒子,但弔詭的地方恰恰在於此:他與閻主任的理念看似衝突,卻又殊途同歸:都希望孩子最終找到目標,出人頭地。

而在攀登人生高峯的目標之下,馬皓文和閻主任都忽略了一個最爲重要的問題:底線。

爲了爲了考上名校、爲了出人頭地、爲了人生幸福,我們願意突破多少底線?

劇中有一場戲,深刻揭示了這個問題。

當馬飛如願成爲航天員,並要進入太空時,父親馬皓文卻還在爲當年自己的冤案而四處奔波。

當他得知自己當年的設計圖紙是被徒弟篡改陷害後,憤怒地暴打了對方,這則新聞很快上了報紙頭條,非議四起。

而這時,恰逢馬飛即將執行太空任務。

領導找馬飛談話,希望他勸告父親,不要再惹事,否則對國家航天事業的影響不好。

當馬皓文興沖沖地來到基地看望兒子時,馬飛卻勸父親放棄伸冤:“這麼多年過去了,誰還在乎你的名譽呢?”

馬皓文面對兒子的勸說,極其失望,他瞬間蒼老了許多,默然轉身離去。

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多年來引以爲傲的教育理念,也是失敗的。

他一直鼓勵兒子,要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即“腦子裏要一直想,就一定會成功”。

但如果兒子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爲達到目標而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放棄道德底線時,那自己和閻主任的教育理念,又有什麼本質不同呢?

這一段情節,纔是整部影片中最具有深度的高光時刻,因爲它觸及到了教育最本質的地方。

我們一直在對孩子進行成功教育,鼓勵他們爲自己的幸福要不斷努力。

但我們卻從未告訴孩子,當努力之後他依舊失敗時,應該如何面對?當目標與底線同時擺在他面前時,該如何選擇?

《銀河補習班》的劇情,還有許多生硬和幼稚的地方,一些強行表達的教育理念,也有雞湯的廉價味道。

但瑕不掩瑜,它依舊是國產電影中,爲數不多真誠思考教育,直面當前教育弊端的誠意之作。而劇中多場涉及父子親情的戲,也會令人潸然落淚。

正如網友所說,我寧願看一部有瑕疵但真誠的影片,也不願看一部製作精良但毫無思考的影片。

影片並沒有爲我們提供一個關於教育的標準答案,也沒有真正打碎傳統教育的固化理念,在我看來,這正是紛繁世界真正精彩的地方。

這個世界從來不會爲我們而改變。

​當人類以爲一切都在自己的安排與掌握之中時,上帝正在微笑。

恰如專欄作家萬維剛的一本新書名《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