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年3月出的臺劇,賈靜雯主演,只有10集,每集55分鐘,現在騰訊視頻可以觀看。

中國大陸地區沒什麼宣傳,騰訊視屏開播的時候也只在首頁宣傳了大概2-3天,所以,這部劇的熱度並不怎麼高,幾乎是靠看過的人推薦的渠道傳播開,有幸,我也是這麼知道這部劇的。

劇情這裏就不多介紹,推薦大家去騰訊視頻收看,最後兩集需要會員,當然還有很多其他資源。唯一要提的,是這部劇的演員們都是滿滿誠意,無論是有着幾十年演戲經驗的賈靜雯,還是年輕的90後如應思聰的扮演者林哲熹,演技及專業度都吊打現下很多流量ICON。

▲賈靜雯

▲林哲熹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說:世上有兩種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太陽刺目,人心險惡。

首先想說的,是以賈靜雯所飾演的新聞部總監爲代表的輿論媒體們。在這部劇裏,媒體的角色定位就是隻追求收視率,爲迅速搶佔博眼球新聞而不擇手段的輿論指引者。

片中有幾個這樣的片段:

爲了速度不去論證新聞的真實性而盲目發佈不實新聞,最後不得不另行更正。

殺人犯家屬想給受害者家屬道歉和補償,卻被媒體們逼得神隱。

案子結束後,平復後的殺人犯家屬被尋找新聞點的媒體們又一次挖出來再揭傷疤。

按新聞專業主義的說法,新聞的追求就是傳播真實、真相和真理,本質在於其真實性和客觀性。

而真實的生活裏,特別是網絡媒體,爲了博眼球引流量,人爲的加入帶有指導輿論走向的報道,不顧新聞的真實與客觀,不顧新聞所涉各方的感受,不顧新聞大肆報道對大衆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嚴重的,就是劇中所提到的“媒體殺人”。

再往下延伸,就是躲在屏幕後面可以肆意評論而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的鍵盤手們。窺探欲的滿足 ,往往還伴隨着上帝視角一樣的肆意評論。

片頭由網絡評論滿滿帶出來的劇名,劇中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都在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在隨意評論的時候,能夠多一次帶有責任性的思考,那麼網絡暴力是不是會少很多?

普通大衆很容易受媒體不真實或者片面的新聞報道影響,大多數“7歲的智商”又不願意去思考深挖,即使是沒有一點惡意,也會大是大非,善惡不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壓死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是每一根稻草。

可能就是每一個不以爲然的我們。

劇中還有兩方角色,法援律師精神病醫師

一個站在大衆的對立面去替罪犯辯護,去試圖瞭解罪犯探尋他們犯罪的真正原因。一個醫治罪犯的精神疾病,指引他們走向正常。

面對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這樣的邊緣人羣,普通大衆往往會被犯罪事實所帶來的憤怒所裹挾,失去理智判斷,“他們怎麼還不去死?”,“他們還有什麼權利?”等。

結果正義與程序正義,在可以說是法治民主社會的當下,權重還是兼得,難說。

大部分普通大衆只想到結果的正義,而法律之所以是法律,就在於每一個人,無論男女,加害者還是被害者,都是平等的,都擁有一樣的權力。程序正義之路比較難走,每一條使社會更文明司法更公正的路都很難走。

邊緣羣體

我們的社會裏有很多邊緣羣體。抑鬱症,人格分裂,艾滋,等等等等。這些人,有的是自身原因,有的是外在影響。每一個都很不幸。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不幸的人?

我想說的是:不要害怕,不要歧視,多一些愛心,再多一些耐心。

▲“可能因爲你比較勇敢。"  超暖心的回答。

換一種角度,網絡上肆意評論甚至謾罵的鍵盤手們,遇事就退縮想要擺脫生活麻煩電燈泡的未婚夫,追求獨家不顧受訪者被拍者個人隱私的記者,哪一個又不是在這利益導向速食文化的影響下一點點生病的現代人。

▲ 衆生皆有病。

劇末的結局是好的,每個人都朝着好的方向發展。繼續奮鬥的奮鬥,贖罪的贖罪,康復的康復,未來一片可期的樣子。

百年前魯迅說,“無盡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是啊,無論是輿論媒體,還是法律工作者,亦或是每一個普羅大衆的我們,各人做好各人的事情,無愧於職業道德,無愧於心,用我的星星之光,去發熱發亮。每一個都相關。

▲ 劇末左邊黃色,“沒有人是局外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