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幸福的路

通向幸福的路

    我的家乡䩐勒桥,自古以来的盛衰发展,都与路密切相关。

    在107国道没有修筑之前,所谓的“官道”从小商桥向西南穿老颍河过䩐勒桥,䩐勒桥村子北头,老颍河上面一座石桥,就是相传当年精忠大帅岳飞抗金时打马路过此处的䩐勒桥。当时正在修桥的䩐勒桥村民请岳飞元帅给此桥起名,岳元帅勒马驻足,略一沉吟,遂起名曰“䩐勒桥”。

    在107国道没有修建通车之前,因为“官道”必须要穿过颍河,由岳飞元帅亲口命名的这座䩐勒桥是几十里内颍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所以䩐勒桥地处“官道”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重要,号称“九省通衢”,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村民在村子里开干店、饭店、酒馆或者杂货铺,搞商业经营。干店可供南来北往的客商、小贩和拉粮食的、拉煤的脚伕临时歇脚住宿,饭店、酒馆除了供客商小贩和脚伕吃饭之外,还可以让村里的老少爷儿们忙天时候吃饭,闲来无事的时候喝酒。

    107国道的修建通车,使经过䩐勒桥的“官道”失去了过去的地位,干店没有了客源,只好关门,饭店、酒馆的生意也冷清了许多。路曾经给䩐勒桥带来过长达数百年的繁荣和幸福,路也让䩐勒桥失去了往昔交通要道的地位,逐渐变得偏僻,被人们冷落,甚至遗忘。更由于䩐勒桥村附近的土质多为黏土,平时还好说,一到下雨天,通往周边各村的路,以及村里的大街小巷,就会变得泥泞不堪,黏土泥在我们这儿俗称“胶泥”,它会紧紧粘住你的腿脚,让你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所以我很小就听说过“䩐勒桥人不亲泥亲”这样一句流传很广的话。

    因为这个路,从我记事起,每年䩐勒桥村的“四月八”庙会几乎都要让四乡八村的亲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民间有“四月八,大麦小麦串柿花”这样的谚语,说的是四月八前后,柿花开放的季节,正是大麦小麦灌浆即将成熟的时候,这期间经常下雨。一下雨,前来赶庙会的亲戚们便着了慌,赶紧收拾车辆慌忙走人,不怕雨淋头,就怕稍微慢一点,那路就会变成“水泥路”,轮子上塞满的红胶泥让你欲哭无泪,抠不动,甩不掉,只见轮子转动,不见车子前进。

    最怕的还是收麦季节下雨。以前收麦必须要把麦子割下来拉到打麦场,套上牲口拉着碾子打场。一旦收麦季节下雨,这“水泥路”就变得根本无法通行。万一谁家的麦车被困在了半路,任你牛拉人推,都无济于事,只得卸下车,眼巴巴等天放晴,路变干,方才重新套车上路。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䩐勒桥的路也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从村子通往小商桥的路修成了柏油路,记得修路的消息一传出,全村老少爷儿们都很兴奋,每天都在翘首期待赶快开工。终于,那条著名的胶泥路上有了动静,修路的机械车辆开始轰隆隆地响个不停,村民们只要有空,就会主动到工地上帮忙干活。不久,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建成了,䩐勒桥的老少爷们去商桥赶集卖菜或者去镇上办事,再也不怕下雨路黏人了。接着,村里的大街小巷也修成了真正的水泥路。逢年过节和“四月八”庙会,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人们或看戏,或购物,或玩耍,再也不怕下雨因为路黏人狼狈走人。麦收季节,大型联合收割机能一直开到地里,几个来回便可颗粒归仓,不用担心因为下雨致使收割机陷在路上前进不能,后退不得。

    通向幸福的路一旦修通,被冷落了几十年的䩐勒桥村重新成为了一片热土。各种厂子在交通便利的路边修建起来,外边的大户也纷纷来到这里承包大片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人们从幸福路走出去,又腰包鼓鼓地回到村里。手里有了钱,房子从以前的低矮瓦房变成了一幢幢小楼,村里的小车也多了起来,放眼望去,路上小车冒着一溜烟疾驰而来,街道路边,吉利、现代、福特、大众甚至奥迪各种小车停放在各家各户门口。

    通畅的大路不仅给䩐勒桥的村民带来物质上的巨变,它还承载着村民的梦想,寄托着人们明天的希望,这些畅通无阻的公路,将会伴着社会的的发展,越走越宽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