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會越做越難?

還記得我們上中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賣油翁》,是歐陽修寫的。

課文最核心的四個字是:“唯手熟耳”

意思是說,不管做什麼事,只要你熟了,就會變得容易做。

這好像挺符合我們的常規認知,當你學自行車時,剛剛開始,左右搖擺,趔趔趄趄。

一旦學會了,便能穿梭於窄街瘦巷,好不快意,你根本無需做什麼特別的努力,就能把車騎的飛快。

好多事情貌似都如此,這不就是越熟越容易做的證明嗎?

基於這個邏輯,很多讀者會問我:

“良叔,你寫過這麼多文章,現在每天寫小隨,是不是輕車熟路,越寫越好寫?”

我只能用“呵呵”來回答,你如果想聽真話,我會告訴你:

“屁咧,寫作這事兒,是越寫越難寫......”


一點不誇張,你別看一篇小隨,千把字,有時只是在選擇寫什麼上,都會糾結幾個小時。

原因很簡單:我不想應付讀者,更不想應付自己。

半年前有個很火的號叫“今夜九零後”,後來被封了,撇開這個號的具體問題。我和這個號的號主易嵐有過一面之緣。

他說過一句話:“寫文章想長久,就不能總重複自己。”

這句話,我很認同,其實重複自己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也能變得越來越熟,只需要簡單的記錄一些事,或者把一些觀點換種表現手法,就又是一篇文章。

但是,這樣寫下去,讀者不但授受不到新的知識,自己也得不得成長,結局就是,文章最後味如嚼蠟,也會漸漸失去市場。

所以,即使是小隨,我都力爭寫些不一樣的東西,這樣纔不會重複自己。

但是,人的感悟和知識,是積累而來的,基本上,你寫個幾十篇文章就寫完了,再往下寫,不重複自己會變得很難。

因此,你只能再去吸收新東西,而那些新的東西,也良莠不齊,我還必須要篩選一下。

然後,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再寫出來。

這彷彿就是一個巨大的漏斗,越往後,入口越大,出口越小,因此每篇文章的難度也會逐步增加。


別誤會,我並沒有抱怨的意思。

恰恰相反,我認爲我這種寫作方式,倒逼了自己的成長。

因爲堅持+難度,纔是成長的正確方式。

由此,你大概也能明白,爲什麼很多寫作者,天天日更,還沒什麼長進,因爲那隻沒有“難度的堅持”意義不大。

我認識一位很勤奮的作家,寫了2年,700多篇文章,但仍然還很初級,也得不到市場的認可。

她的文章每天想流水帳一樣,日更變成了一種形式,而她只是在舒適區裏辛苦,這其實是用戰術上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正確的作法是什麼呢?

應該和那些高手對標,看看人家寫的文章和你的有什麼不同,是案例鮮活?還是觀點獨到?或者是文筆犀利?

找出自己的弱點,然後刻意模仿,再接受市場的反饋。

這樣形成一個循環,文章才能越寫越好。

不瞞大家講,你看良叔的原創文章,其實挺雜的,有乾貨文、有觀點文、有人物誌、有情感文,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在刻意模仿每個領域寫的好的人。

這個過程,一定是很不舒服的,但是,想要不停的精進,就必須這樣。

因此,我纔會發出文章越來越難寫的感慨。


其實,不只是寫作,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會”很容易,“精”卻難上加難,因爲你要不斷的突破原有的自己。

正如,你學自行車,學會騎,前面下下功夫就得,但是你想參加環法比賽,就得每天折磨自己,刻意鍛鍊某些小肌肉羣;

你學游泳,會遊也很簡單,但是你想取得比賽勝利,就要扣一些小動作。

我家娃遊蝶泳,起水時腦袋有點歪,教練就拿浮板打,打了好多次,終於糾正了。

可是,兩隻胳膊又不平衡,教練又是一頓猛訓......

他學習游泳5年,已經算是業餘高手,可是每天都還在矯正動作,每每都是在極其不舒服的情況下游泳。

我當時就在想,做好一件事,真特麼不容易,每天都要讓自己難受。

可是,轉念一想,誰都想舒服啊。

最不濟的人,啥都不做,徹底的舒服;

第二層的人,知道不能讓自己舒服,於是從行爲上讓自己難受,但是心智上保持着自動駕駛狀態;

再往上,那就是不但行爲不讓自己舒服,心智上也不讓自己舒服,這麼反人性,能做到人不多吧?

好你如果做到了,也差不多就成事了。


良叔經常說,不要讓自己太舒服了,就是這個道理。

你是怎樣的?歡迎來留言,我每天在這兒等你,再堅持109天。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