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事会越做越难?

还记得我们上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卖油翁》,是欧阳修写的。

课文最核心的四个字是:“唯手熟耳”

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熟了,就会变得容易做。

这好像挺符合我们的常规认知,当你学自行车时,刚刚开始,左右摇摆,趔趔趄趄。

一旦学会了,便能穿梭于窄街瘦巷,好不快意,你根本无需做什么特别的努力,就能把车骑的飞快。

好多事情貌似都如此,这不就是越熟越容易做的证明吗?

基于这个逻辑,很多读者会问我:

“良叔,你写过这么多文章,现在每天写小随,是不是轻车熟路,越写越好写?”

我只能用“呵呵”来回答,你如果想听真话,我会告诉你:

“屁咧,写作这事儿,是越写越难写......”


一点不夸张,你别看一篇小随,千把字,有时只是在选择写什么上,都会纠结几个小时。

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应付读者,更不想应付自己。

半年前有个很火的号叫“今夜九零后”,后来被封了,撇开这个号的具体问题。我和这个号的号主易岚有过一面之缘。

他说过一句话:“写文章想长久,就不能总重复自己。”

这句话,我很认同,其实重复自己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也能变得越来越熟,只需要简单的记录一些事,或者把一些观点换种表现手法,就又是一篇文章。

但是,这样写下去,读者不但授受不到新的知识,自己也得不得成长,结局就是,文章最后味如嚼蜡,也会渐渐失去市场。

所以,即使是小随,我都力争写些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不会重复自己。

但是,人的感悟和知识,是积累而来的,基本上,你写个几十篇文章就写完了,再往下写,不重复自己会变得很难。

因此,你只能再去吸收新东西,而那些新的东西,也良莠不齐,我还必须要筛选一下。

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再写出来。

这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斗,越往后,入口越大,出口越小,因此每篇文章的难度也会逐步增加。


别误会,我并没有抱怨的意思。

恰恰相反,我认为我这种写作方式,倒逼了自己的成长。

因为坚持+难度,才是成长的正确方式。

由此,你大概也能明白,为什么很多写作者,天天日更,还没什么长进,因为那只没有“难度的坚持”意义不大。

我认识一位很勤奋的作家,写了2年,700多篇文章,但仍然还很初级,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她的文章每天想流水帐一样,日更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她只是在舒适区里辛苦,这其实是用战术上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正确的作法是什么呢?

应该和那些高手对标,看看人家写的文章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是案例鲜活?还是观点独到?或者是文笔犀利?

找出自己的弱点,然后刻意模仿,再接受市场的反馈。

这样形成一个循环,文章才能越写越好。

不瞒大家讲,你看良叔的原创文章,其实挺杂的,有干货文、有观点文、有人物志、有情感文,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在刻意模仿每个领域写的好的人。

这个过程,一定是很不舒服的,但是,想要不停的精进,就必须这样。

因此,我才会发出文章越来越难写的感慨。


其实,不只是写作,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会”很容易,“精”却难上加难,因为你要不断的突破原有的自己。

正如,你学自行车,学会骑,前面下下功夫就得,但是你想参加环法比赛,就得每天折磨自己,刻意锻炼某些小肌肉群;

你学游泳,会游也很简单,但是你想取得比赛胜利,就要扣一些小动作。

我家娃游蝶泳,起水时脑袋有点歪,教练就拿浮板打,打了好多次,终于纠正了。

可是,两只胳膊又不平衡,教练又是一顿猛训......

他学习游泳5年,已经算是业余高手,可是每天都还在矫正动作,每每都是在极其不舒服的情况下游泳。

我当时就在想,做好一件事,真特么不容易,每天都要让自己难受。

可是,转念一想,谁都想舒服啊。

最不济的人,啥都不做,彻底的舒服;

第二层的人,知道不能让自己舒服,于是从行为上让自己难受,但是心智上保持着自动驾驶状态;

再往上,那就是不但行为不让自己舒服,心智上也不让自己舒服,这么反人性,能做到人不多吧?

好你如果做到了,也差不多就成事了。


良叔经常说,不要让自己太舒服了,就是这个道理。

你是怎样的?欢迎来留言,我每天在这儿等你,再坚持109天。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