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靠语言无法让人感同身受?

有朋友问我,一个好的培训师和一般的,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是在于他们语言更流畅?还是内容更精良?

其实都不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优秀的培训师能为学员设计出更好的体验。

所以,好课程并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

就像维特根斯坦及康德都曾揭示过语言的局限性,你表达出来的观点,只是你隐性知识的载体,对方很难吸收和接受。

如果你能设计出来让对方能够参与的体验,对方才真得能感同身受,这才叫知识的交付。


我在讲《新时代营销学》时,其中有个很晦涩的理论:叫做支点理论。

干巴巴的讲,学员很难理解。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体验,在开始讲这部分之前,我让所有学员做一个游戏:“徒手画圆”

也就是不借助任何工具,画一个圆,看谁画得最圆。

大家开始五花八门的创作,各种奇形怪状应运而生,学员们自己都被逗乐了。

之后,我开始教大家徒手画圆的方法。(谢天谢地,良叔学过手绘)

用拇指和食指根部用力捏住铅笔,用食指顶住白纸,让笔尖刚好接触到白纸,然后旋转白纸360度。

大家也都跟着操作,个个都画出了漂亮的圆。

在学员们惊呼中,我问“徒手画圆”成功的核心是什么?

大家回答各不相同,但有学员说到:“用食指当支点。”

这时效果就达到了,于是我抛出“支点理论”。

而画圆时,食指当支点,笔露出的长度,接触白纸的力度,为什么是纸旋转还不是手旋转,和“支点理论”的内容一一对应。

学员听完后,马上就理解了。

我相信,哪怕时隔多年,这些学员仍然会牢记“支点理论”,以及其中的主要内容。

因为徒手画圆的具体动作,会勾起他们的回忆,而不是一段枯燥的语言和文字。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奇普·希思,曾说过一个概念,你想说服某人,不能靠语言,要靠设计体验

他还讲了一个案例。

1999年,国际组织给孟加拉国提供援助,要给各个村庄盖公共厕所。

可是盖完后,发现毛用没有,乡亲们还是爱拉哪儿拉哪儿。

于是,组织者就排人去各个村做工作,用大喇叭广播,巴拉巴拉说一堆,什么去厕所更文明,随地大小便可耻之类的。

还是没作用。

国际组织聘请了一个团队,专门去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很快就把随地大小便的比率从38%降到了1%。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就是设计体验。

具体做法并不复杂,一个外国人,西装革履的去到每个村庄。

蹲在地上看便便,很感兴趣的样子,不停的问村民粪便的问题。村民一看老有意思了,马上呼叫乡里乡亲来凑热闹。

人来得差不多了,外国人拿出一个杯子,倒了一杯清水,问有人想喝吗?

很多人举手。

然后,他拔下两根头发,戳了一下粪便,然后往往清水里搅和了一下,问,还有人想喝吗?

众人们纷纷做干呕状。

于是他又问,你们知道苍蝇有几条腿吗?

有点学问的村民回答:6条。

外国人说,对喽,就好比沾了屎的6根头发,而且这些头发还会飞来飞去,从你家屋外的粪便上,再飞到你家厨房的食物上......

这画面太有冲击力,村民们马上表示不会再随地大小便了。

你看就是这样吧,只是讲大道理是没用的,你说文明,你说健康,别人似乎是懂了,但是却没有触动。

只有清水、头发、屎粑粑这些具像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家瞬间秒懂。

正如奇普·希思教授所说,语言不足以让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一个体验,才能让人感同身受。


创造体验,你可以多悟一下,可以应用很多场景。

良叔最近的一次应用,是带儿子去老家山区,让他见识那里的贫困孩子。

以前,他看书,或者听我讲那些穷苦孩子的事儿,似乎没有多大触痛。

这次真见到了,就不一样了。

当看到那些孩子每天吃的东西时,我看到儿子一脸的惊愕,在他心里终于能同时体会到别人的不堪和自己的幸运了。

这比读100本书都有用啊。

回深圳后,他说自己要多帮助有困难的人。

我问他怎么帮助?

他说要从身边人做起,每天多去帮衬帮衬楼下的残疾人刘大爷。

刘大爷我知道的,是我们楼下报刊亭卖零食和饮料的......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