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指标,为公司增长选择正确的方向

北极星指标又叫唯一重要的指标,因为这个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高高闪耀在天空中,指引着全公司上上下下,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从而得名。现如今,北极星指标已经逐渐成为许多公司指导产品发展的重要指标。

北极星指标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我们都学过一些简单的矛盾论,知道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而北极星指标同样是在指明这个主要矛盾,增长和运营涉及方方面面,选择哪个方向,这个就是主要矛盾。设定一个方向,公司团队就可以根据这个方向,这个指标而努力,更容易凝聚力量。

 

 

 

 

关于北极星指标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这边可以说一下:

早前Facebook刚成立的时候,美国的社交老大是MySpace,这家企业用户众多,基本雄厚。而这个时候的Facebook不过是几个刚辍学的大学生建立的小公司罢了。相信谁看到这两家公司的势力,都不会看好Facebook,但是最后结果却是MySpace一败涂地。

MySpace失败的原因当然是有很多,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北极星指标。MySpace运营的主要指标是总注册的用户数,这个在我们看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反观Facebook的运营指标,是月活跃用户数,这个一对比就看得出差距来了。

 

 

 

 

所谓总注册的用户数,其中很多都是好几年前注册,使用过一次就已经流失的用户,还有很多的产品,用户一个人有好几个账号,总的用户数是一个很虚的数字,除了在对外宣传的时候有这么个数值的优越感以外,对企业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甚至于会误导企业的运营战略。

之前我们提到过所谓的"虚荣增长之轮"(也就是无意义增长之轮),企业创业对外宣传增长目标。对内庆祝这样的虚荣指标,通过市场运作,让投资人进行下一轮投资,然后再做这样的虚荣指标的数值增长。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全面崩盘,而应用的注册用户数,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等等,在我看来都是属于虚荣指标。

 

 

 

 

其实这些事情在企业里也经常发生,例如APP的运营,通过各种活动拉来了千万的用户。结果后面查看的时候,发现压根儿没有转化,一调查,用户第二天就流失了90%了。这个就是北极星指标的问题了,用户的注册数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这个注册数很难指导你的运营工作。同样的,现在大部分的公司都有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一些公司还会通过裂变等运营手段去做粉丝增长。但是粉丝多真的就有价值吗?据我所知,现在公众号的平均打开率,已经低于2%了,也就是说有1万的粉丝量,打开的粉丝数也就200来个,很多用户已经不怎么看公众号了,这个粉丝数有价值吗?

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一个合适的北极星指标呢?我们需要满足一下几点的要求:

1. 产品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指标能反馈出用户体验了相关价值吗?

2. 这个指标能否反馈出用户的活跃程度呢?

3. 这个指标是否结合了当初公司产品的策略侧重点?

 

 

 

 

我们举一些例子来帮助大家去理解:

例如去年招商银行将手机银行的日活当作北极星指标,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策略侧重点放到了手机银行,这个指标也能够反馈用户的活跃度,而招行通过手机银行能够深度的触达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例如某家零售商将"移动端订单成功交付的数量"作为他们的北极星指标。这个指标可以看出,他们团队侧重移动端推广,下单数可以判断用户的活跃度,成功交付可以判定用户没有购物问题没有支付问题。

 

 

 

 

例如Facebook最早期的北极星指标是"用户在注册10天内添加7位好友",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用户的活跃数,还有用户从接触Facebook感觉Facebook的内在价值饼形成粘性用户留存的时刻。

此外呢,并非一家公司或者一个产品只能设定一个北极星指标,单个北极星指标只能了解业务的一部分,需要多个指标才能全面了解情况。特别本身一些大公司的生态很复杂,理论上应当在1-3个指标之间最合适,根据实际需求去选择指标的个数。

最后,北极星指标的选择也不要苛求一步到位,在实践当中去寻找最适合你们团队的指标,毕竟,任何方法论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达成目标,应当要学会灵活变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