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迭代

之前文章講了太多偏實操的方法論,感覺並沒有傳遞出核心的產品思維,這篇文章開始轉變下思路,具體實操不講太多,多分享我關於做產品的思考

先列下新功能迭代和引入的思路:

事前需求來源:

用戶調研和用戶反饋

產品數據分析

團隊成員(BOSS、運營、市場、技術、客服等)提出的需求

PM自身對產品的思考和重構

事後效果評估:

數據分析

用戶反饋

行業反饋

商業價值

產品中已有的功能如何迭代?

既然是已有功能,重點在於事後效果評估,綜合衡量當前功能的真實收益,有無明顯短板和不足,發現問題和瓶頸,並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進一步優化。

如果通過數據等驗證已有功能明顯是小衆、低收益的,那麼該不該砍掉?我的觀點是保證用戶牴觸意見在合理範圍內去砍。雖然功能點加了容易去了難,但爲了保障產品自身的靈活、保證主體用戶的體驗,都應該不惜一切去砍掉相對雞肋的功能點。不能爲了10%用戶的滿意,去幹擾90%的用戶,當然功能分層也是一種解決方案。

面對老闆提出的需求,如何處理?

產品經理不能過於放低身段,一味接受老闆的需求就是對用戶的不負責任。接到老闆需求,最重要的是儘量多向老闆瞭解需求背景,爲什麼做這個需求?背後出於什麼考慮?想要達到什麼目標?需求背景比需求本身更重要,因爲有時候往往滿足需求背景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產品經理的價值就在於選擇最優的需求實現方案去滿足需求背景。

新需求的數據支撐從哪裏來?以及如何說服老闆和同事做這個新功能?

用戶調研與訪談,這個是我認爲比較高成本低效率的方式。用戶訪談,只適用於深度瞭解個例的使用場景與操作習慣,以求改進產品體驗,其他價值有限。

還有調查問卷,問題設置、受訪用戶選取會嚴重影響調研結果,而且同樣是抽樣調查的方式,在大數據時代,這種方式顯得過時。大公司裏,產品經理往往是向用研團隊提出調研需求,最終收到的都是經用研團隊處理過的二手需求,這也是很容易出問題的點。

對於用戶的聲音,總結起來的建議就是用心聽,但不要照着做。這方面王詩沐舉過雲音樂用研的例子,詩沐厲害的地方在於親自到一線做用研,還鼓勵產品同事一起參與進去,其中有個例子是一個用戶說自己是周杰倫的鐵粉,但實際上深入瞭解後發現她沒有參加過周杰倫的任何粉絲會、演唱會、沒買過杰倫專輯,這其實是用戶在“撒謊”,這種現象在用研中普遍存在,合理設置問用戶問題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

數據支撐還有來自一些第三方數據,行業報告,百度指數,以及競品數據預估,這樣的數據相對公開,但同時也存在可信度不高的問題。關於競品數據預估,這裏有個例子是純銀通過一些自己的研究與觀察,可以推測出新浪微博的推薦算法策略,這樣的操作難度很高,但也不是沒有可能。首先要明確,競品的準確數據是很難通過外界獲取到的,所以能估算出個大概已經相當不錯了,不能苛求誤差很小。具體預估完全靠實戰總結,沒有通用的方法論,簡單思路是從UGC內容和用戶行爲兩個角度預估。

做一個新功能並不能全靠數據支撐,如果是自家新創造的需求(市面上沒有競品在做),是很難找到需求支撐的,不如通過預估市場規模,說服老闆做個低成本嘗試,效果實在不行就放棄,但產品經理本身要有一定用戶洞察力和非數據支撐(比如向身邊朋友調研),不能自己都不相信這個功能用戶會買單。

新功能與現有產品功能如何結合?

在考慮清楚新需求後,具體實現時需要考慮是新開功能板塊還是與現有功能結合,思考新功能與現有各功能的關係,如果是替代則最好新設立板塊或者替換掉已有功能,如果是互補則最好基於現有功能做流程延伸和拓展。

產品憑直覺提出的需求怎麼保證相對靠譜?

相信大家經常會有從自身角度提一些需求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該如何保證需求是相對靠譜的?關鍵在於把自己訓練成目標核心用戶,真正設身處地去考慮問題,形成同理心,這樣就可以跳過以上說的那些用研、數據支撐環節。能做到這樣境界的產品經理極少,需要長期的實操和訓練才能達到。所以對於新做產品經理的同行來說,採用直覺而不做用研和數據分析來提需求的方式還是儘量少用爲好。

作者:清水雜談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aacc15ce0bb7
來源:簡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