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哪些爲人父母必讀的優秀書籍推薦?

做父母是一門大學問,但是做父母的門檻實在太低,基本上都屬於無證上崗。養育一個健康快樂自信的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父母多學習育兒知識並運用到育兒實際當中去。我是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從未停止學習做一個合格的媽媽。以下推薦幾本我看過的,我認爲

原创 創傷後應激反應不利於培養傾聽的能力

創傷後應激反應不利於培養傾聽的能力1/10“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就是一個人在遇到某些事的時候,誤以爲曾經經歷的創傷事件再次發生了,於是採取一些自我保護的措施。”——胡慎之,《在人際關係中成長——擁有受益一生的高質量關係》長期被父母指責的孩子

原创 自控源於自由

老公把電視遙控器藏了起來,女兒每天就無法看《斗羅大陸》了。她沒有午睡的習慣,精力有點過剩,中午沒事可做的時候,她就每天看學習機,下各種軟件,或玩遊戲,或聽故事。時常會問我一些我不懂的問題……她問:“媽媽,你小時候有沒有想過如果牛頓沒有被蘋果

原创 人物稱謂裏的男尊女卑

人物稱謂裏的男尊女卑中國自古就存在重男輕女和男尊女卑,從人物稱謂裏就能窺見一二。比如,父親這邊親屬稱謂區分得很詳細,如爸爸、爺爺、奶奶、伯父、叔叔、姑姑,每個都不一樣。而母親這邊的親屬稱謂就簡單化,如外公、外婆、舅舅、阿姨。一個“外”字就極

原创 《因爲我是女性》:被媽媽拒絕的女孩會用一生證明自己的價值

自從實施離婚冷靜期後,全國2021年上半年離婚登記人數達96.6萬對,比2019年(203.8萬對)的一半還少。但是那些沒有離婚的夫妻中,有多少全職媽媽因爲沒有收入,承擔不起離婚的代價而在婚姻裏垂死掙扎?在網上看到有網友說三胎,我覺得很有道

原创 孩子愛上書只是時間問題

我在廚房洗碗,忽然聽到兒子傳來嗯嗯啊啊的聲音。根據經驗,我知道他拉屎了。我沖掉手上洗潔精的泡沫,擦乾手走出廚房,循聲望去,只見兒子蹲在主臥和客廳的玄關處,地上放着一本書。我走近一看,發現他在看小熊寶寶繪本《拉臭臭》。我又好氣又好笑,對他說:

原创 適度的分離焦慮是健康的

我認爲適度的分離焦慮是健康的。我是位星媽。在我看來,相對於那些第一次去上課沒有任何情緒表現的孩子,我反而認爲適當表現出分離焦慮的孩子與親人的依戀關係更健康。嚴重分離焦慮提現出孩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完全沒有分離焦慮,對離開媽媽/爸爸沒有任何情緒

原创 分享只發生在獲得滿足之後

一家人喫瓜子,我、老公以及女兒都給兒子剝瓜子殼。兒子喫得很快也很開心,一邊喫還時不時高興地跳腳,嘴裏發出興奮的喊叫聲。每次我剝的不夠他喫的時候,老公就叫兒子過去喫他剝的。喫完又來我這邊。忽然想起兒子除了葡萄以外,他都願意分享給別人。於是我想

原创 讀書筆記:身體無法言說之痛與心理的關係

“那些沒有明顯生理基礎的身體症狀在向我們表達內心無法言說的痛苦和無法解決的衝突。”——侯玉珍,《因爲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肥胖問題肥胖除了遺傳問題,還隱藏着對愛的渴望以及壓抑的攻擊性。愛的匱乏以及內心極強的攻擊性通過肥胖來隱藏。月

原创 心智化能力強的母親才能養育出情商高的孩子

“如果媽媽心智受損,那麼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即情商低。”——侯玉珍,《因爲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心智化/共情能力強的媽媽才能養育高情商的孩子。比如孩子考了99分,心智化能力高的媽媽會面帶喜悅,看着孩子,真誠地誇孩

原创 創傷性分離

9/10“創傷性分離是指孩子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被迫與媽媽分離,這會導致一系列身心不良的體驗。”——侯玉珍,《因爲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媽媽和孩子分離的幾種情況:1.媽媽或者爸爸有過分離創傷的體驗,卻沒意識到分離對孩子造成的痛苦

原创 讀書筆記:如何成爲一個“60分媽媽”?

“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可以隨孩子的成長狀態而調整自己的。”——侯玉珍,《因爲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療愈代際創傷》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指出,我們應該成爲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即“60分媽媽”。如何做呢?侯玉珍在書裏給出了建議。1.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原创 育兒路上,父母纔是最需要戒驕戒躁的那個人

兒子學穿鞋,只用了四次就會了,時間跨度約一週。昨天晚上是他第一次成功穿上兩隻鞋——雖然穿反了,但是我沒有糾正他。雖然他不懂我和他姐姐在笑什麼,但是他似乎對穿鞋這件事很有成就感。今天上感統課,下課後他自己跑到鞋架上拿鞋子下來穿——成功地沒有穿

原创 讀書筆記:拖延是父母不信任的結果

4/10“自主性是一個人能按自己的意願努力和行動的一種內驅力。我們常常深有體會的“拖延症”就是人失去內驅力時的狀態。自主性強的人最明顯的特質就是積極、主動地計劃和行動。而自主性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和兒童時期和父母的互動中獲得持續的信任性支持的

原创 情感混亂的媽媽容易與孩子形成混亂型依戀關係

情感混亂的媽媽容易與孩子形成混亂型依戀關係5/10“依戀理論的研究發現,童年期處於混亂型依戀的孩子,長大之後和他人建立的關係也是極不穩定的。也就是說,“既渴望又恐懼”會成爲這個人的核心關係模式。”——侯玉珍,《因爲我是女性》情感混亂的母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