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一個可以滿足你所有需求的龐然大物”

安裝觸發

習慣養成類產品能對特定情緒產生安撫作用。要做到這一點,產品設計者必須要洞悉用戶的內部觸發,也就是說,瞭解用戶的煩惱所在。然而,僅憑調查訪問去發掘用戶的內部觸發是遠遠不夠的。你還有必要深入挖掘用戶內在的情感體驗。

習慣養成類產品的終極目的就是獲得用戶的關注,消除用戶的煩惱,使他們將某種產品或服務默認爲溫暖心靈的良方。

所以,企業要做的頭一件事不是苦思冥想打造產品的特色,而是要弄清楚用戶在情感層面存在哪些軟肋或困擾。如何着手這項工作呢?最好的切入點就是研究現有的成功的習慣養成類產品,不是爲了原樣照搬,而是要看看它們是如何解決用戶的問題的。這樣的學習有助於你更深入地理解消費者心理,提醒你關注那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

Blogger 和 Twitter  的聯合創始人伊萬·威廉姆斯曾經說過,互聯網是“一個可以滿足你所有需求的龐然大物”。他還說,“我們通常會以爲互聯網的優勢在於花樣翻新,但其實人們只想在網絡上繼續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這種平實的需求實際上普遍存在。但是,通過言語交流來讓用戶透露他們的所思所想似乎並不現實,因爲他們自己也不一定明確知道是何種情感在背後發揮作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口是心非的人,說一套,做一套。所以說,言語不一定能反映出最真實的想法。

艾麗卡·霍爾在《適可而止的研究》(Just Enough Research)一書中寫道: “只有當你的研究重心放在人們的實際行爲(看關於貓的視頻)而非內心願景(拍攝具有影院效果的家庭錄像)上時,你纔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矛盾或衝突亦代表着機會。人們爲什麼會發送短信?爲什麼要拍照?觀看電視節目或是體育比賽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反思一下,這些行爲能夠消除什麼樣的煩惱?會讓用戶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用戶期望藉助你的產品實現怎樣的目的?他們會在何時何地使用這個產品?什麼樣的情緒會促使他們使用產品,觸發行動?

Twitter和 Square 的聯合創始人傑克·多爾西就這些問題與我們分享了他的經驗。“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產品和人們的生活掛上鉤,那就得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所以,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編寫用戶情境體驗。”

多爾西接下來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嘗試着去理解用戶的。“他住在芝加哥中部地區,後來他遇到了她,然後二人走進了一家咖啡廳……這聽起來像一幕劇,非常美妙的一幕劇。如果你能把這幕劇編排得引人入勝,那麼產品的設計、優化以及開發產品所需要的人員協調等所有問題都會順理成章地得到解決。”

多爾西認爲,清晰地捕捉用戶的想法和情感,瞭解他們使用某個產品的情境,這是開發新產品時最重要的任務。除了他提出的編寫用戶情境體驗,諸如客戶發展計劃 、可行性研究以及移情圖等工具,都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瞭解潛在的用戶。

要進入某種情緒狀態,你可以儘可能多地問問自己“爲什麼”。通常當你問到第五個“爲什麼”   時,你所期冀的情緒狀態就會出現。這就是在豐田生產系統中被大野耐一稱爲“5問法”的著名方法。他認爲這個方法是豐田式科學管理方式的基礎。通過問 5 個“爲什麼”,人們能夠很輕鬆地發現問題的實質並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至於人們爲什麼會依賴某個產品,我們認爲內部觸發是核心原因。而問“爲什麼”則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核心。

假設我們即將推出一款閃亮的新技術——電子郵件,目標用戶是一位名叫朱麗的中層經理。我們已經對朱麗進行了詳細的用戶資料分析,以供解答下列“爲什麼”:

1、朱麗爲什麼需要使用電子郵件? 答案:爲了接收和發送信息。

2、她爲什麼要接收和發送信息? 答案:爲了分享並即時獲取信息。

3、她爲什麼想要分享和獲取信息?答案:爲了瞭解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的生活。

4、她爲什麼想要了解他人的生活?答案:爲了知道自己是否被別人所需要。

5、她爲什麼會在意這一點?答案:因爲她害怕被圈子所拋棄。

現在我們有答案了!恐懼感是她身上最強大的內部觸發,因此,我們在設計產品時,應該考慮使它能減輕用戶的恐懼心理。當然,如果一開始我們選擇的對象不是朱麗,提問的設計和推測的答案也不會是以上這樣,那麼得出的結論就可能完全不同。唯有當我們能準確把握用戶的潛在需求時,才能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啓發。

我們已經瞭解了用戶的煩惱,接下來就該進入下一個環節:驗證產品的功效,看看它是否能解決用戶的問題。

Instagram 中的觸發

Instagram 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每天吸引上萬用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設計者洞悉到了用戶的內心。對於英這樣的人而言,就像是一個寄託情思與靈感的港灣,他們得以用影像記錄生活。英的使用習慣始於外部觸發——朋友的推薦,在經過幾周的體驗之後,她成了固定用戶。

每抓拍下一個畫面,英都會把它分享到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朋友圈裏。想一想你初次看到一張用 Instagram 處理過的圖片。它吸引到你了嗎?引起你的好奇了嗎?它是否促使你也想親身一試?

這些圖片就屬於人際型外部觸發,它們會喚起你的注意,誘使你安裝並使用這個應用。當然了,這些出現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的圖片並不是 Instagram 招攬新用戶所使用的唯一的外部觸發。媒體、博客或者蘋果應用商店中的特色推薦欄也是人們瞭解這款應用的重要渠道,而這些都屬於回饋型觸發。

一旦你下載安裝了 Instagram,自主型外部觸發就將發揮作用。用戶手機屏幕上的應用圖標, 以及朋友圈裏的圖片更新,都將召喚你重新打開這款應用。

隨着你使用次數的增多,Instagram 會與你的內部觸發建立起緊密的聯繫,也就是說,大部分用戶對應用的使用將從偶爾爲之演變爲必不可少。

正是因爲人們擔心某個寶貴時刻會一去不復返,所以纔會感覺到壓力如山。這種負面情緒構成的內部觸發會促使人們藉助這個應用來捕捉光影,以緩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在用戶持續體驗這項服務的過程中,新的內部觸發會逐漸形成。

Instagram 不僅具備相機的功能,還爲用戶搭建了一個社交網絡平臺。藉助它,用戶可以通過和其他人建立聯繫來排遣無聊,分享圖片,互開善意的輕鬆玩笑。

與很多社交網絡一樣,Instagram 還可以有效地緩解“社交控”這一症狀(一種不刷新、不獲知最新消息就感到不適的社交焦躁症)。它與用戶的內部觸發之間聯繫密切,而用戶新的使用習慣正是在此基礎上得以逐步形成。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是如何利用你的產品來解決用戶的問題。在下一章,我們將揭示觸發驅動下的行爲在培養人們的新習慣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牢記並分享

1、觸發是上癮模型的第一個階段,它可促使用戶採取行動。

2、觸發分爲兩類——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

3、外部觸發通過將信息滲透在用戶生活的各個方面來引導他們採取下一步行動。

4、內部觸發通過用戶記憶存儲中的各種關聯來提醒他們採取下一步行動。

5、負面情緒往往可以充當內部觸發。

6、要開發習慣養成類產品,設計者需要揣摩用戶的心理,瞭解那些有可能成爲內部觸發的各種情緒,並且要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觸發來促使用戶付諸行動。

現在開始做

1、參照你在上一章“現在開始做”這個環節中提供的答案,完成以下練習:哪些人會使用你的產品?

2、你期望用戶形成什麼樣的習慣?

3、想出三個能夠促使用戶使用該產品的內部觸發,可參照本章中介紹的“5 問法”。

4、哪一個內部觸發在用戶身上出現的頻率最高?

5、利用出現頻率最高的內部觸發和你期望塑造的習慣,完成以下這個簡短的用戶情境設計: 每當用戶感到……(內部觸發),他就會……(預期習慣的第一步)。

6、回到前一個問題,在邁出通往習慣的第一步時,用戶會做什麼?何時何地可以啓動外部觸發?

7、如何才能在用戶的內部觸發被觸動時及時地引入外部觸發?

8、想出至少三種能觸發你的用戶關注現有技術(電子郵件、推送通知、短信等)的常規方法。接着,請發揮你的想象力,構思至少三種超出常理且目前難以實現的方法,來觸發用戶關注你的產品(可穿戴式電腦、生物傳感器、信鴿等)。你會發現這些瘋狂的念頭會激發新的洞見,而它們未必真的不可理喻。若干年後,新的科技手段將會把目前難以想象的構思都變爲現實。

希望讀者能認真的思考以上作者提的幾個問題。

接下來要進入的是上癮模型的第二個階段——行動。

更多資料可掃碼關注“產品經理讀書營”,百人產品經理手把手帶你實現進階。進羣即可領取產品大禮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