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的侷限

現代社會是一個很注重邏輯和理性分析的社會,要是想獲得一定的錢和權,在世俗混得光彩,邏輯更是必不可缺。

以前我也是那麼認爲的,你看物理化學這些科學不是很好地世界給解釋出來了嗎,只要有邏輯,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各種的小說、神祕學、唯心主義就是沒事找事無病呻吟。但最近幾年慢慢發現,邏輯或許真的是有一定侷限的。是的,邏輯思維好,會更好地認識世界,但不可能完全了悟世界。前段時間看了薩古魯的《內在工程》,更加讓我肯定了這個看法。

【一】

首先先談談幾個例子。

先說最熟悉的瑜伽。瑜伽修煉其實有八支的內容,體式只是瑜伽的第三個分支——一個稍微與物理層面有點關係的分支。但即使是這個分支的練習,也並非可完全用純理性去解釋的。很多體式的確都可以用解剖學去講解,但要是隻用解剖學這種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它的話,就是撿了芝麻,掉了西瓜,我們頂多只能看到它給身體帶來的強大理療功能,很難真正算得上是一名yogi。因爲除了解剖學這種身體層面,更重要的是深一層的能量層面。

例如三大收束法:會陰收束、收腹收束和收頜收束,作用就是通過這三把鎖來打開流動的生命力。如果用邏輯思維去看這裏的話,不難發現矛盾之處:明明是「鎖」,又怎麼能釋放生命能量呢?是啊,就是這麼神奇,據說是因爲能讓我們控制身體某些部位,讓散佈在身體各處的氣息能量進行集中,從而產生更多的人體能源。當然更深入一層我也還沒搞懂,只知道只有真正掌握收束法,體式纔會變得十分輕盈,習練纔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第二個例子是營養學。現在的營養學是很發達,把食物理性地分解成一塊塊的營養素,轉化成一份份的熱量數字,然後研究食物和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按照它的一些理論,健康的確可以得到改善。但這幾年來對一些飲食營養類的文章關注,我發現有些時候,營養學就是在不斷打自己的臉,以前一直堅持的理念會不斷被後來的發現推翻。

例如稍微懂點營養學都會不假思索地認爲,全麥麪包比白麪包健康,但之前就看到過一篇文章說歸根到底還是要看個人身體情況,或許有的人吃了白麪包身體新陳代謝更好;再如一直都提倡要吃早餐,但突然又不斷冒出報告說其實早餐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

所以其實營養學也不能盲目相信,越是科學的營養師,說的話越是小心翼翼,帶有不確定性。人體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營養學再精確,或許頂多只能解決到99%的問題。過分精準的營養配比,強迫症般地計算熱量攝入,這些過度理性的思維只會把人引進一個無底洞,甚至讓人陷入瘋狂(這不是開玩笑的,見我與食物的故事 ——這是本人親身經歷啊)。因此,歸根到底還是應該選擇聽自己身體的感覺,正如薩古魯說的「我們沒有必要去限定食物或睡眠的額度。去設定一天必須攝入多少卡路里、必須睡幾個小時,是一種愚蠢的生活方式。今天要吃多少,要讓身體去決定,而不是由你來決定」。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自然所需要和適合的食物也不一樣。

再舉一個物理學的例子。上過高中的稍微都會知道點量子力學。這個學科其中的一個研究是,在雙縫實驗中,如果我們一旦嘗試對電子的行爲軌跡進行觀測,波函數就坍縮。似乎所謂的實相是不存在的,必須要有人的參與纔會被確定。於是,《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一書就說到「誰在實現這個宇宙?答案是:我們。因爲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宇宙和我們都在自我實現。」這樣的思想與佛教的某些層面實在很相近。所以作者甚至說到「21世紀的物理學可能包含打坐在內」。

理性和邏輯,到了某個限度後,似乎不再發揮作用,或是需要用到極其複雜的邏輯去解決的問題,靠感知或許一步就到達。

【二】

薩古魯說:

生命是神奇的。因爲你陷入了邏輯思維的侷限中,所以無法體驗這種神奇。

當然,不是說不要重視邏輯,而是說邏輯思維只能幫我們在表面的物理層面理解問題,一定從程度上能讓我們在世俗的生活變得更好。但當要想更深入理解世界和生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就不得不說僅有邏輯是不夠的,並且它只會阻礙我們往更深入的生命源頭的感知,讓我們陷入沒完沒了的思維遊戲中,這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死循環,不會有任何其他美妙的可能性。例如如果讓你單純從邏輯去理解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起牀、漱口、吃飯、走路、上班,而忽略其餘一切的美好:笑臉、陽光、微風、順暢的呼吸,並且這套重複動作會持續幾十年,估計會瘋掉的。

《內在工程》中提到,在瑜伽的分類體系中,頭腦可以劃分成四大類:

  • 智力:頭腦的洞察或辨別層面

  • 記憶:頭腦的儲存層面

  • 覺知:超越了邏輯和記憶

  • 我執:身份感的來源

邏輯思維是屬於其中的智力層面。在一定程度上,它當然是好的,它讓我們分辨出樹和草的區別,讓我們學會各種技能。沒有了它,我也寫不出文章,看不懂書。但問題就在於,人們過分強調了智力的重要性:

智力的本質就是分割,因此人類就走上了全面分化、區隔和解剖的征程……一旦你放智力脫繮,它就會分割所遇見的一切……雖然它是生存的有力工具,但同時也是個可怕的屏障,讓你無法體驗生命的合一。

另外一方面,智力還會讓我們的頭腦總是不自覺地沉浸在過去的記憶或未來的想象中——只要花一分鐘靜下來什麼都不想,觀察自己腦袋中的想法,便會覺察到這一點。這些記憶包含了過去對一些人的印象、情感、社會和教育在你頭腦中所塞下的東西,而且我們還極其容易收集一些消極負面的信息。長此以往,我們便生活在一個受限的、破碎的維度中。

這裏舉一個書中說到的虛構故事作爲例子。

一次,古希臘只是巨人亞里士多德走在沙灘上,苦思冥想着「存在」的問題。落日的餘暉灑在沙灘上,金燦燦的,可是他沒有留意到這個。對一個理性的頭腦來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問題,有太多的問題要去思考了,以至於無暇留意周圍的一切。

這時,沙灘上有一個,他不停地在大海邊來來回回,於是引起了亞里士多德的興趣。經過詢問,原來那個人在不停地區海里舀水,回來倒到一個洞裏,說道要把大海舀幹,全部裝進那個洞裏。

亞里士多德大笑,說到:你太可笑了。你知道這海有多麼浩瀚無邊嗎?怎麼可能把海水舀幹,裝進這麼個小洞裏?還是放棄吧,純粹胡鬧。

於是那個人把勺子一扔,說:我的工作完成了

「這是什麼意思?」

「我用一把湯勺試圖把大海舀幹,裝進這個動力,你告訴我這是胡鬧。但是你呢?你自己又在做什麼?你知道這個存在是多麼廣袤無際嗎?而你卻想把它全裝進你的腦袋這個小洞裏——用什麼?用一種叫思想的勺子!請你放棄吧,這簡直滑稽透了。」

亞里士多德瞬間明白,自己視圖把邏輯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種多麼殘缺的生存方式。生命和宇宙是廣博無邊的,要想徹底理解它,必須要有超越智力的東西。

【三】

那怎麼樣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呢?我認爲主要有兩大方面:思考+體驗。

思考,與邏輯有關。要想更好地生存,邏輯當然必不可少。清晰的思維能力十分有助於更快速地學習技能,加深對物理世界的認知,也有助於在世俗上的成功。

體驗,就是指用感官去全心全意地觀察和感受。書中說到

你是想做一個活着的存在還是思考着的存在。現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裏,你都只是在思考生命,而不是活出生命。你來到這世上,是要體驗生命還是思考生命?和生命的進程相比,你的思維活動是微不足道的,但現在它卻變得無比重要。人類現在需要再次把重心轉向生命的進程。

體驗,包括做自己思維、智力和情緒的旁觀者,在你的頭腦和你之間創造出空間,不加評判地觀察。這個說到容易做到難,事實上也很少人能做到。因爲從出生開始,我們就不停地被灌輸各種道德觀念,以至於對於某件事情我們總是很喜歡作判斷,我們自以爲自己的思想很自由,但實際上這些只是運行從小到達被潛移默化寫入大腦的代碼的結果而已,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強迫性的反應;深受唯物辯證法影響的我們也習慣於不停地思考問題,把事物一分爲二。

現在,只需要嘗試退一步,全面地感知當下,感受呼吸在胸口引起的起伏,或是感知頭腦中不斷翻滾的思緒之浪,或體驗周圍環境中的聲與色——例如,練瑜伽時,嘗試充分感受當下的呼吸和身體的感覺,傾聽每一塊肌肉的聲音;吃什麼食物,該吃多少,嘗試聽由身體去決定;自己準備發火時,嘗試延長事件與大腦反應之間的距離,旁觀自己;旅遊時,嘗試拋棄相機,拋棄人們附加在這些經典背後的種種歷史和涵義,只是靜靜地觀察和感受每一絲清風,每一寸陽光……

慢慢地,便會對自己身體的運行模式、思維慣性有了認識,感受到自己與事物的聯結,漸漸擺脫過去那種強迫性思維模式的束縛,到一定程度後,據說還可以更深入透徹沒有偏頗地認識每一件事物,感受宇宙的能量。那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這裏引用兩句《瑜伽經》的經文作描述:

1.49 他的知識不再是基於記憶或推論,而是自然產生的、直接的,在層次和程度上,都超越一般尋常的知識。

1.51 (最終)心識達到一種沒有任何印記的境地,那是一種開放、澄澈明淨、真誠透明的狀態。


其實,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個智慧之源,等待着我們去感受。

邏輯,就像右手,體驗,就像是左手,現在,是時候把閒置已久的左手用起來了。左右結合,才能更好地發現宇宙的奇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