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流浪的是地球,漂泊的是人心

原創 | 書影君

2019年大年初一,上映了一部與喜慶祥和節日氣氛格格不入的國產影片。

片中沒有"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痛快,沒有"王子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大團圓,只有地球面臨毀滅時的絕望,以及對人類終極生存意義的拷問。

不喜慶,很沉重;不搞笑,很嚴肅;不討巧,很笨重。

它就是根據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流浪地球》。

01

山西陽泉娘子關電站的工程師劉慈欣,在2000年發表了《流浪地球》這部科幻小說。

劉慈欣

原著只有2萬餘字,分爲"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叛亂""流浪時代"四篇。

小說整體基調較爲悲觀,不但描寫了"流浪地球計劃"實施過程中,人類及地球本身所承受的無比巨大的打擊,以及付出的沉重代價。

而且還描述了人類因理念不同,而分裂出的"飛船派"和"地球派"之間血淋淋的爭奪。

2000年第7期《科幻世界》刊登了《流浪地球》原著

人性的黑暗與複雜,在地球面臨同樣黑暗和絕望的環境襯托下,愈發顯得悲劇性十足。

就連"愛情"這個促使人類生息繁衍的古老本能,也因爲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使得人類漠視而無暇顧及。

但影片在劇情取捨時,刪減掉了許多灰暗絕望的劇情,吸收了劉慈欣原著裏中國人特有的"土地眷戀"情結,增加了危難之中一家三代親情羈絆的大量細節,使影片閃爍着人性光芒。

這種光芒自帶濾鏡效果,爲整部影片的悲觀陰暗的氛圍,籠罩上了一層粉紅色的朦朧感,讓觀衆的觀影感受不至於太過壓抑沉重。

但《流浪地球》可以成爲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之作,就在於它和其他曾經的國產科幻電影相比,已經具有異常磅礴的氣勢和恢弘的格局。

02

《流浪地球》到底有什麼與衆不同的地方?

第一,西方的科幻外殼之下,包裹着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內核。

原著小說中,地球人爲何要帶着地球一起逃離?登上宇宙飛船逃跑不是更省事嗎?這個劇情設定,其實暗含了劉慈欣作爲中國人,對於故土家園的依戀之情。

中華民族屬於沿黃河而興起的"大河文明",生於土地長於土地,最終也迴歸土地,本能地對土地有一種依戀。

而西方世界屬於"海洋文明",天然具有冒險基因,遠航探險尋找新大陸,是西方人首先會選擇的生存方式。

《流浪地球》這部科幻影片,是在星際旅行的典型西方科幻外殼之下,包裹着"故土家園"這樣一種中國千年傳統文化所形成的情結,內藏中國文化特有的基因圖譜。

第二,吳京飾演的英雄死了。

吳京在國產影片中的形象,永遠是一個救世英雄,而中國主流價值觀和傳統文化精神要求,英雄永不死,結局大團圓。

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英雄總是會帶領大家逃出危險、走出困境,進入大團圓的歡喜結局之中。

這暗含着中國人對於平安團圓的精神追求,中國觀衆想要一種可預期的結果,能給人一種安全感的結局。

但是在《流浪地球》中,吳京飾演的宇航員劉培強不但死了,還是以一種雖毅然決然但悲壯痛苦的姿態赴死。

劉培強的死,雖然具有"舍小家爲大家"的高尚道德光環,但背景卻是一個地球註定無救的弘大悲劇底色。

沒有希望、沒有奇蹟、沒有團圓。人類面對宇宙災難,只有如天際般浩瀚深邃的絕望。

這樣悲劇性的情感底色,很少出現在國產影片中。

第三,探討了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

家都沒有的時候,我們回哪裏?

影片涉及了一個古老的哲學話題: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向何處去?

中國人期望團圓,格外注重"家"的象徵意味,所以春節才如此重要。

遊子不論身在何處,"家"總是你爲之奮鬥的最終意義。困難總會過去,希望總會來到,明天會更好。

但如果沒有明天呢?"家"已經消失了呢?

我們作爲人的意義,又在哪裏?

在春節這個中國人閤家團聚的喜慶日子裏,上映一部充滿終極哲學意味的影片,也是一種國產影片難得的突破。

儘管影片與原著相比,增加了暖暖的溫情與熱血的勵志。

但地球上一半人的死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嚴寒與洪水中的毀滅,這些國產影片平時不能碰觸的元素,還是使《流浪地球》充滿了一種看上去略顯消極但意義凝重的色調。

03

影片的基本背景設定,忠實沿用了原著小說。

爲了避免太陽膨脹之後將地球吞沒,人類組成聯合政府,在地球上建立了一萬兩千座巨型發動機,助推地球逃離太陽系,向外太空距離地球4.2光年的恆星際半人馬座比鄰星移民。

而人類爲了躲避地球表面極端寒冷的溫度,只能通過抽籤,避居在地下5公里深度的地下城中。

人類逃亡分爲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自傳。

第二步,全功率開啓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地球在外太空繼續加速度,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調轉發動機方向,使地球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爲這顆恆星的衛星。

這個"地球流浪計劃",在原著小說中的設定,是一個長達2500年、多達100代人的時間範圍。而人類從未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內做同樣一件事情。

歷史興衰,朝代更替,變化與爭奪是歷史發展永遠的主題,你不能期待人類永遠保持理性。

而《流浪地球》中這個突破人類自我發展歷程規律的故事設定,將地球與人類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觀衆跳脫開國家戰爭、意識形態衝突、財富競爭、資源掠奪等這些伴隨人類發展歷史的永恆主題,開始以"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來審視整個地球和人類。

這樣深邃的視角,弘大的格局,國產影片中很罕見。

但影片主要劇情,只改編了原著中很小的一個片段。

地球在飛臨木星時,被木星的強大引力所吸引而改變了運行軌道。

在木星與地球即將相撞的危機時刻,太空中的領航員空間站,與地球上的救援隊之間,密切配合,終於解救地球於危難。

使它逃離木星引力,重新進入預設的運行軌道。

《流浪地球》選取一個人類最終被拯救的局部勝利,來進行整部影片的敘事,沖淡了原著的悲情色彩,也符合大衆期盼美好世界的心理依賴。

04

科幻影片不計其數,但我看完《流浪地球》之後,也開始思考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這完全歸功於劉慈欣在原著小說中塑造的史詩般恢弘格局。

人是一種活在意義之中的動物,每一次的呼吸、思維、選擇,都要有自己的終極目的。

而當一切意義不再存在,遁入無盡的虛無之中,人類這種生物,如何尋找自己繼續繁衍生存下去的動力?

地球災難來臨,有人看破紅塵大喊"爭啥也沒用了",有人選擇逃避而舉槍自盡,有人選擇回到家人身邊相伴而死,而有人卻選擇爲整個人類的命運繼續奮鬥。

個體人生不過百年長短。

悲觀宿命論認爲,不可避免的死亡清零,導致人生無論如何努力,都會成爲一場註定輸掉的牌局。

此話固然不假,但我認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把人生牌局中儘量輸得精彩。

希望有什麼意義?

希望就是無盡黑暗之中,閃爍在我們眼前的那一束微光。

它不能帶領我們走出黑暗,尋找到永恆的伊甸樂園。但它卻在我們內心充滿恐懼絕望的時刻,給予我們安慰,以及活下去的信心。

05

當然,《流浪地球》中,我感覺還有一些國產片特有的缺陷沒有克服。

中國人對待私人感情,向來內斂含蓄,不善表達自己對於家人的親密。

所以《流浪地球》中的幾條感情線,我感覺顯得太過簡單粗糙。

劉培強和劉啓這對父子感情線,貫穿整部影片始終,也引導了劇情的走向。

一個叛逆兒子,因爲母親的死,對父親產生了極大的怨恨,而父親則對兒子飽含愧疚之情。最終父親爲拯救地球捨身赴死,又引發兒子的最終諒解。

這種感情線太過簡單,沒有飽含複雜的利弊取捨和感情衝突,不過是一個普通家庭裏父子緊張關係的縮影,沒能與整部影片中深邃弘大的故事立意相匹配。

劇中爲了展示年輕的男女主角劉啓和妹妹韓朵朵叛逆的一面,用力又過猛,使得他們性格直楞中二到令人厭惡,這種爲了叛逆而叛逆的表現,過火了。

劇中看不到姥爺韓子昂有對不起外孫劉啓的地方,但劉啓一句一個"老傢伙"地稱呼自己的姥爺,而且充滿了怨恨之情。

這在西方較爲平等的家庭成員關係的背景之下,尚可接受,但在中國傳統講究長幼尊卑有序、尊老敬老的人倫傳統之下,就顯得異常刺耳。

非但沒有塑造一個青澀直爽的年輕人形象,反而塑造了一個無禮霸道的粗魯之人。

"率真"與"無禮",有時候只差一層紙的距離。

而韓朵朵這個初中女生,一路上張嘴即惹禍,大局危機之下仍不管不顧地發着小脾氣使着小性子,也實在令人着急。

最終她那一段面向全世界聲淚俱下的煽情演講,更像是一個初中生在學校裏表情過滿的課堂朗誦,令人雞皮疙瘩一身。

人性自然流露當然珍貴,可爲了劇情感情線的延伸而強行讓演員真情流露,就太過虛假。

面對表達真情實感的戲,我們的演員還是用力太過,煽情太猛。"於無聲之處落淚,在沉默之中吶喊"這樣的情緒感染力,在國產影片中還是太少。

要麼寡淡,要麼過烈。

這與我們不善於或羞於熱烈表達內心情感有很大關係,也是國產影視劇在處理人與人感情戲方面的先天弱項。

06

儘管在劇情敘事上較多疏漏,人物塑造上略顯薄弱,但《流浪地球》這部國產科幻影片,無論從視覺特效、場面調度,還是從劇情塑造、場景構建,都達到了國產科幻片的一個新高度。

既展現了中國電影工業化製作的探索模式,更表露了中國創作者胸懷弘大格局的敘事能力。

以此片爲基礎,也一定能爲國產電影開創出一片寬廣的新世界。

儘管有許多人在網絡上表達了對《流浪地球》的不屑或不滿。

有挑科學設定錯誤的,有挑劇情不合邏輯的,還有挑價值觀有問題的。

甚至一些批評,已經不屬於對於影片及原著在藝術範圍內的探討,而演化成爲一種道德攻擊甚至政治批判。

其實,科幻影片在中國遲遲發展不起來,主要是投入產出比太低,許多小鮮肉影片投拍幾個月就殺青了,可《流浪地球》整整拍攝了三年。

因爲是幻想世界,所以整個場景、服裝、道具都需要全新制作,以確保嚴肅的科學態度。

而且即便如此投入,市場能否認可也屬於未知。

畢竟科幻電影有一定的觀影門檻,而且又不像玄幻古裝劇可以瞎編。

所以精明點的圈內人都去投資喜劇、古裝、玄幻、青春題材的了,而投資科幻電影一定意義上是笨人的選擇。

那些對《流浪地球》原著及電影各種挑刺的人,不能說他批判的不對,批判的不精妙。

但這種爲批判而批判、爲挑刺而挑刺的批評態度,我卻不敬佩,因爲它對於中國科幻片如何發展,沒有提供任何價值的建議。

您說是不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