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歲》:生活很苦很喪,但我們依然熱愛它!

文 | 書影君

我有時候在想,什麼纔可以代表真正的中國?

是北上廣那聳入雲霄的高樓?

是橫貫東西縱深南北的高鐵?

是橫掃歐洲北美的購物大軍?

還是奧運賽場上斬金奪銀的體育健兒?

這些都是,但又不完全是。

雖然它們讓國人揚眉自豪,讓中國展現於世界一個高大的形象。

我想,真實的中國,還存在於那些大街小巷穿梭不停的出租車裏。

存在於街頭爲謀生而賣藝乞討的人羣中。

存在於因生老病死而哭泣哀傷的病牀上。

存在於每一個爲了生活而低頭前行的百姓心中。


剛剛公映的一部紀錄片《生活萬歲》,便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

01

這部紀錄片,由程工和任長箴兩位導演合作完成。

程工是豆瓣評分9.4的紀錄片《極地》的導演,任長箴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執行總導演。


兩位導演,花了4個月的時間,在全國近40個城市,拍攝了40多人。

整部90分鐘的片子,最終由選出的14組(15個)最具代表性的普通中國人,在2017年的四天之內發生的故事構成。

他(她)們是失戀的領舞女孩、得癌症的扮小丑醫生、爲孩子還債的老夫妻、在拉薩蹬三輪車的大爺、街頭賣唱的盲人夫婦等等。

如果說,那些耗資巨大的歌舞慶典晚會、激情熱血的愛國主義大片、世界賓客雲集的繽紛盛會,是穿在我們國家身上的名牌大衣、精心設計的驚豔造型。

那麼《生活萬歲》這類現實主義的紀錄片,以及片中的普通中國人,便是中國原始的胎記、鮮活跳動的神經,流淌循環的血液、不斷死亡或生長的細胞。

外界看不到,也並不一定美好,但卻有可貴而感人的真實。

我在看《生活萬歲》時,一直深陷於片中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之中。

對於這些或艱難或悲傷或凝重的人羣,我抱持着一種屏息凝神的肅穆感,去接觸與感受,那一個個跳躍又溫暖的生命之光。

02

廣州,賣炒石螺的簡偉明。

他綽號"炒螺明",人稱明哥。是一位廣州宵夜檔的傳奇人物,靠販賣自制炒田螺外加模仿梅豔芳賣唱爲生。

明哥做這行已經30多年了,每天風雨無阻,準時出現在廣州的各大夜宵排擋中。

而他經營的方式,就是顧客買他的田螺,他便送一首自己改編自流行歌的粗口歌、鹹水歌。

明哥的性格是自來熟、人來瘋。

都已經55歲往上的年齡,卻還頭頂一頭蓬鬆金黃的頭髮,身穿一件花襯衫。

他男扮女裝,唱着徐小鳳的《順流逆流》,動作嫵媚妖嬈,卻也並不令人討厭。

明哥經常會與夜市攤客人聊天喝酒到大醉,每到他喝多了,便會向陌生人抱怨他的女兒。

自從與妻子離婚後,明哥便獨自拉扯女兒長大,掙錢供她上學。但女兒卻因爲他從事街頭賣唱的職業而看不起他。

他對女兒說,你同學的父母也有掃大街的、剪草的,你都不會小瞧人家,你老爸賣唱,你憑什麼就瞧不起我?我又沒偷沒搶,憑本事吃飯,我哪裏做錯了?

抱怨至此,他會眼睛微紅地將酒一飲而盡。

類似的話,也許在每一個夜晚,每一桌客人,每一杯啤酒的伴隨中,他都會傾訴而出。

天已矇矇亮,已經喝醉的明哥,馱着已經賣光田螺的空桶,搖搖晃晃地騎着自行車回家。

03

武漢,單親媽媽李少雲。

從2015年開始,她帶着女兒依依開起了夜班出租車,900多個夜晚裏,母女相依相伴。

客人坐車時和李少雲聊天,"跑車帶着孩子不安全啊。"

李少雲說,"她已經三歲,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8000多元的學費,好貴啊!"

夜晚,在路邊等活時,女兒已經沉睡在後座。李少雲便在前排枯坐,邊等客人,邊看護着女兒。

帶着女兒跑車,會影響李少雲的工作和收入。

比如拉不了三位以上的客人,因爲車裏會坐不下。

比如,去機場時順路拉客人,也會因爲女兒的哭鬧而將人家嚇走。

但李少雲依然愛着自己的女兒。

她經常邊開車,邊與女兒聊天,一遍一遍地問女兒,"你愛不愛媽媽啊?"

三歲的女兒一邊吃零食,一邊說,"愛啊。"

於是,李少雲一臉滿足。

04

西藏,拉薩,蹬三輪的張天義。

張天義是河南人,今年已經66歲,每天蹬着三輪車奔波在拉薩街頭拉客人。

他對客人最常說的兩句話,一是"價錢你看着給。"二是"我年紀大了,可能蹬不快,你不要着急。"

客人問他,爲何不改成電瓶車。他說,市裏不讓用電瓶車,抓住要罰款,還要拘留。

已經在拉薩20年的張天義,幾乎天天路過布達拉宮,卻從來沒有進去過。

"過去門票100元,我沒捨得去,現在漲到200元,我更捨不得去了。"

因爲得了疝氣,加之年齡已長,張天義決定回老家河南治病。

臨走時,張天義的其他三位同行朋友,請他吃飯,爲他送行。

其中有一個自稱對佛學有研究的光頭中年男人,喝多之後,爲張天義反覆地背誦《金剛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張天義也有些喝高了,當同行說自己信奉的是"金錢教"時,他激動地拉起上衣拍着胸脯說:"我不信金錢教,我還有良心"

飯吃到半夜,張天義蹬着三輪,拉着喝醉的同行回出租屋。

05

成都,領舞女孩黃真真。

黃真真紋身黃髮,一進入喧囂動感、燈光迷幻的舞臺,她便激情四射、活力迸發。

走下舞臺後,她與朋友們在路邊攤吃烤串,還沒落座便急着要啤酒,4瓶常溫,8瓶冰鎮。

她一杯一杯地幹着啤酒,又不時低頭髮着微信,情緒低落。

因爲她失戀了。

很快,酒精與哀傷便混合起來,化作淚水充盈在她的眼眶。

她用手背胡亂擦抹着眼睛,情緒時而低迷消沉時而豪情萬丈,朋友們有一句每一句地勸慰着,但很快,黃真真就喝多了。

她向朋友不斷地揮舞着手臂,指向天空,口齒不清地說,"這都不是事,姐沒服過誰,我不信天!"

四川女孩火辣的真性情盡顯。

06

除了這些,紀錄片中還有許多連姓名都沒有標註的普通人。

四川,一對先天視力殘疾的賣唱老夫妻。

丈夫在前邊拉車,妻子在後邊扶着車跟着走,每天兩人出門到街頭賣唱。

妻子愛唱鄧麗君的《在水一方》,嗓音又甜又細,聽不出唱歌的是一位盲人大媽。

兩口子最高興做的事,就是把當天掙到的錢,從一個鐵皮箱裏取出,一張張憑手感分辨出面額,然後撫平疊好,小心翼翼地收起來。

妻子會因爲收到新錢而高興,丈夫就會笑話她,說她和個小孩子一樣。

每月丈夫有2500元養老金,妻子則有1500元,外加每人100元的殘疾人補貼。

老兩口合計着,打算買一架新的電子琴,彈起來聲音大,效果好。

老兩口1995年走到一起,20多年來卻從來沒有見過對方的相貌。

拍攝他們時,恰逢中秋節,老兩口買了一瓶啤酒慶祝。

丈夫對妻子說,"有牛生,有馬生,現在我是人生,人生很難得。"

妻子聽着便哭了起來。

丈夫連忙摸索過去,托住妻子的臉,邊替她擦眼淚便安慰,"不哭,哭什麼,只要我在,就不能讓你自己到處搜去,我儘量地照顧你。"

又說,"你可比原來胖了。"

07

四川,一家醫院裏的幼兒病區,孩子們都在盼望一位小丑哥哥的到來。

他會爲孩子表演魔術,用毛絨動物玩具哄孩子們開心。爲他們驅散病魔帶來的痛苦和恐懼。

但是,這位小丑哥哥,他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癌症患者。

他說,“我這輩子也沒有做過什麼虧心事,爲什麼老天偏偏這樣對我呢?

命運其實挺不公的,爲什麼我的家裏,就會有兩個癌症病人?

說點悲觀的話,我不知道我還有多少個明天。”

那一刻,他表情凝重。

08

一位身材矮小的老爺爺,家中牆上掛的,是他一身戎裝,滿胸勳章的照片。

他的老伴20多年前就去世了,老伴也曾經是他的戰友。

每到掃墓的時候,他都會提前爲妻子工工整整地寫一封信。

在老伴的墓地,老爺爺一字一句大聲念出信的內容:

"楊秀蘭,親密的老伴戰友,我來看你啦!你走了已經20多年啦,我十分想念你,在夢裏啊,還夢到咱倆一起並肩戰鬥,打鬼子!"

老人的嗓音洪亮,氣勢磅礴,就如同戰鬥英雄在作報告。唸完之後,他將寫的信燒掉了。

老爺爺用遙控坦克玩具和踢正步,來懷念他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以及他那親密的戰友和伴侶。

09

上海,街頭賣小吃的老奶奶。

她每天頂着40度的高溫,在街頭賣炸油墩,5元一個。

瞭解她情況的老顧客爲她感嘆:"年輕時受苦不算苦,老了受苦纔是真的苦。"

老奶奶的女兒,已經七年沒有和她聯繫過。

當年女兒連哄帶騙,將她和老伴的房子賣掉,去投資做生意,結果賠的一乾二淨。

女兒從此消失,再無蹤影。

老奶奶只能和老伴,住在房租低廉的簡陋板房內,每天靠在街頭賣油墩,爲女兒還債。

老奶奶謀劃着,等孩子的欠債還完了,就和老伴換個大點的牀,租一套像樣的房子去住。

現在他們住的地方實在太簡陋,連馬桶都沒有蓋板。

再有,她還想去北京看看毛主席像。

老奶奶說,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

10

黃土高原上,一位穆斯林鄉村老師。

他帶領四位小學生,蹣跚行走在高聳崎嶇的土崖之間。

不時地,他還要用鐵鍬在孩子們前邊,把土質疏鬆的路段,挖寬拍實。

他教孩子們漢語拼音,因爲方言口音濃重,所以孩子們學說的普通話發音也極不標準。

他開着機動三輪,後邊拉着石碾子,在曬場上轉圈碾着高粱。

他這幾天一直在糾結猶豫,不知自己該不該離開這片黃土坡。

不離開吧,家裏兩個半病人,進城的道路崎嶇難行,依靠種莊稼實在難以支撐家庭。

離開吧,這裏還有幾個學齡的孩子,如果他走了,孩子們就都失學了。

夜涼如水,孤月寂靜。

屋內,在昏黃燈光下,他爲懷孕的妻子在土炕上捏着腳。在談到走或不走的問題時,兩口子又起了矛盾,妻子傷心地不斷抹着眼淚。

在妻子的周圍,還睡着那幾個他教學的孩子。

11

片中的每一個普通人,他們的生活,或悲哀、或痛苦、或艱難、或糾結。

他們以平淡如水的生活,艱難前行的掙扎,樂觀積極的態度,共同塗抹成當今中國的厚重底色。

中國經濟在40年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着迷於光彩亮麗的大國形象,卻無意中忽視了這些身處底層的普通人羣。

他們是這個國家與生俱來的胎記。他們伴隨國家而生,卻隱祕於它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

也許不好看,但卻異常真實。

在光鮮亮麗的城市映襯下,他們的存在,甚至顯得有些扎眼。

但是,我們不能爲了一個城市看上去的整潔,便剪掉這些雜亂無序卻充滿生命力的"野草"。

導演賈樟柯說,不要因爲一個國家在奔跑,就忽視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他們身份或許卑微甚至邊緣,他們的生活或許艱難,但他們與代表中國發展形象的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一樣,都是中國這個機體的組織細胞。

我們所有的人,同屬於一個有機體,我們不能忽視其他人的歡喜悲傷、痛苦絕望。

因爲他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他們的絕望,便是我們的絕望。

一個人身體的健康程度,不取決於他有多少健康細胞,而取決於他有多少不健康甚至異常的細胞。

真實的生活,存在於每一個微小的個體細胞之中。他們以微小但鮮活的生命力,爲這個國家帶來氧分與生機。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是我覺得,人類的結局一定相通。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它!”

影片中的每一位普通人,他們又何嘗不是滿懷英雄主義豪情的戰士?

雖然生活艱辛,儘管悲傷成河,但他們依然要划着斷漿出發,選擇繼續熱愛生活。

感謝你們,讓我看到了生活中的光。

所以,英雄萬歲!生活萬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