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園”進化史 ——我與書店的故事

文 | 書影君


上小學時,便開始喜歡上閱讀。

印象最深的是每當自己過生日或者“六一”兒童節時,父親總是騎上自行車帶我到書店,爲我購買一兩本連環畫,而我每每總是在回家的路上,在自行車的後座上便急不可耐地翻看完畢了,那是一種無以言表的幸福體驗。

上初中後,自己有了一些零花錢,可以獨自去買書了。當時我所生活的那個內陸省份的地級市,可以購書的場所數量十分有限,其中面積最大、環境最乾淨、書目種類最多的就只有國營新華書店。那時的新華書店是閉架售書,即你自己是不可以在書架上挑挑揀揀、東翻西看的,必須隔着1.45米高的櫃檯,踮起腳尖,盯着一本本貨架上的書籍,試圖通過封面及標題來確定自己想買的書。幾番思量,下定決心,才怯生生地向櫃檯後那個滿臉橫肉的售貨員提出要求:“阿姨,請給我拿一下那本書看看。”國營售貨員的態度,當然可想而知,每次她聽到我的請求,總是不耐煩地停止聊天或者嗑瓜子,隨手拽下我想要看一看的那本書,“啪”地一下甩在櫃檯上,不再理我。而此時我要快速地、同時又是小心翼翼地翻看一下那本書的大致內容,且時間不能太久。如果並不合意,只好再次鼓起勇氣同時略帶羞愧地提出:“阿姨,麻煩你放回去吧,能給我再拿一下那本書麼?”通常聽到這種要求,那個橫肉售貨員首先便是斜我一眼,那種白眼球較多的目光彷彿在義正嚴辭地質問你:爲什麼不決定好再提要求?如此白白佔用了她寶貴且休閒的時光。所以,那時我在新華書店買書,通常會在“橫肉阿姨”給自己的兩次機會內快速選中自己所要購買的圖書,掏錢之後逃之夭夭,否則就會感覺對不起人家。

那時的城市街邊,與新華書店同時存在的,還有一些門臉低矮、室內光線昏暗且瀰漫着一種舊書黴爛氣味的小書店。這裏也賣書,但更多地是租書。內容大致爲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港臺武俠、瓊瑤三毛雪米莉的言情以及一些封面標題都十分曖昧的不便分類的小說。在這裏買書,相對比較輕鬆,可以隨意翻看貨架上的書籍,儘管這些書籍大多面目可憎、萎靡不振,以及散發出一種黴變的味道,代表着它們被無數人翻閱過的歷史。說來也怪,對那個時期非常流行的金庸小說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倒是買了一堆臺灣作家柏楊、李敖之類的雜文合集,代表了自己與同齡人略微偏差的閱讀興趣。這類書籍因爲這些書小書店通常不常賣,所以我經常提前付款,然後委託書店老闆替自己進貨。這些書自己看得或痛快淋漓或捧腹不已,給初中的自己提供了豐富精彩、印象深刻的閱讀體驗,只是很久以後才知道,這些書統統都是盜版貨。

再到後來,新華書店搞成了開架式售貨,這對我來說方便了不少,因爲選書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自己可以徜徉在層層書架中流連忘返。但新華書店有意無意地(到現在也是如此),並不給顧客提供哪怕一丁點可以休憩的空間或設施,自己只能或站或蹲地翻閱,時間稍微長一些,還會遭到臉色不好看的售貨員的驅趕:“挑好書就往外走了,不要把書翻髒了!”即便這樣,這種購書環境還是比自己上學時要好太多了。

工作之後,到外地的機會增多,無一例外,每到一座城市,逛街的首要目標基本是當地較大的書店、書城。北京西單的圖書大廈、廣州購書中心等等。這些規模龐大的書城,地處鬧市,動輒三、四層樓,營業面積可達幾千平米,裏面簡直就是書的海洋、書的世界,用現在的流行語形容便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在這裏不但可以看到種類繁多的國內出版物,還可以看到許多印刷精美的外國出版的圖書,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閱讀視野。但在這種書城裏,銷售排行榜上多數是名人自傳、炒股指南、考研輔導、養生保健之類等等飽含名利成分的流行書籍,滲透出一種社會的浮躁氛圍。

與這些大型書城相比,在一些城市中存在着許多有特色的獨立書店,偏居一隅,店面不大,裝修風格不豪華但卻優雅整潔,書卷氣十足。比如北京的萬聖書園、單向街、上海的季風書園、廣州的方所等等。書店老闆本身便是愛書之人,其所挑選的圖書,也是偏文藝、社科、歷史及學術專著類較多,更適合一定閱讀層次的讀者選購。這樣的書店,還經常會舉辦一些作者籤售會、讀書會、學術講座之類的文化沙龍,增進了愛書者的交流,文化氛圍濃厚。這種書店的特點便是:不與流行爲伍,堅持獨立深入的探索精神,較多顧及讀者的精神享受。如果說大型書城給我購書的體驗是“廣”,那麼這種獨立書店給我的購書體驗就是“專”。

再到2000年之後,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的異軍突起,人們的購物體驗越來越方便。在購書的圈子內,噹噹網、卓越網、亞馬遜網上書城等一批網上書店應時而生。這些網上書店書目豐富、種類繁多且搜索極爲方便,如我等購書者足不出戶,在家中電腦前點擊鼠標,便可購買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種類、任何學科或者任何作者的圖書,免費送貨上門而且折扣不小,簡直就是購書人的天堂了。尤其是近兩年移動網絡發展迅猛,手機購物更爲便捷,聽到看到感興趣的書名,掏出手機戳戳點點,兩分鐘搞定。所以我現在購買書籍,基本是通過網絡渠道。

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時,近幾年網上書店的興起,卻對實體書店造成了嚴重衝擊。與網上書店相比,實體書店需要額外付出場地、人工、資金等成本,完全與網上書店無法匹敵。於是在苦苦支撐、疲於應付後紛紛敗下陣來,規模小的倒閉、關門,規模大的靠縮減分店、減少店內面積甚至售賣咖啡、西餐等等手段來維持。國營新華書店儘管沒有場地成本的壓力,但也早早地就把書店內的櫃檯分割出租給了出售學習用具、字畫裝飾的經營者,偌大的書店成了文化百貨商店。

對於此現象,網絡及傳統媒體其實都展開過廣泛探討。

有觀點說市場經濟優勝劣汰,既然傳統書店沒有任何購物優勢,那麼就遵從市場規律,讓它自生自滅便可;但另一種觀點卻認爲,網絡書店作爲經營者,追求更多的是經濟利益,其銷售圖書的手段,也是緊跟甚至是引領一種流行的閱讀趨勢,說白了就是什麼書好賣就賣什麼。這種銷售方式,並不利於建立一種尊崇文化的氛圍。而一定數量傳統實體書店的存在,代表着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文化素養以及這個城市中民衆對知識的尊崇程度,政府應該出臺文化扶持政策,對傳統書店在資金及政策上給予保護。

是啊!但凡愛書的人,誰沒有過在書店淘書的快樂經歷呢?傳統與實體書店,各有特色,如同一個個性格分明的人,與之交流是一件痛快愜意的事情。我想購書的樂趣,除了包含購買時的便捷,大概還有徜徉書海時的興奮、書香圍繞時的幸福、千挑萬選時的執著以及與同樣愛書人交流時的快樂在裏面吧。

書店的興衰,其實也代表着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以及民衆對於文化的態度。好好保護實體書店,其實就是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那個被浮躁社會的霧霾逐漸遮掩的精神家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